分享

它不是《易经》,却被称为上古第一奇书,是中华文化之源

 品讀历史 2020-01-19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内有大道之源。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那么易经讲了些什么呢?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可以说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哲学体系均有共通之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其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那么如此集大成者之奇书它的源头是在哪呢?

这就是著名的天书——“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中国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河图”,指的是“星河”。星河,银河、宇宙也,蕴含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

“洛书”,其实就是“脉络图”,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

考古发现,“河图洛书”最早收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孔子的《易传》之中出现,诸子百家多有记述。然而其实际的出处很难找出科学依据,一方面是其年代久远,一方面是收当时记载工具所限,因此也就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为了让天下人免受自然灾害,趋吉避凶,故总结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有龙马出现,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由此受到启发而演成八卦,而八卦又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治水时,有一天路过洛河,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故而《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后世一些学者的理解中,就是指这两件事。

而据考古发现,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而28宿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只是相同的规律,不同的描述而已。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

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古人言'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进一步分析,河图洛书还包含着丰富的数理关系。

“河图洛书”图式反映出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河图洛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的出现,催生了号称“群经之首”的《易经》,也推动了中国阴阳五行术数的发展,堪称中国文化之源。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歌颂了洛龟负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

而其中蕴含的科学与人文信息,有待后人进一步发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各位观众老爷,您看了“河图洛书”有什么思考呢?欢迎在下方评论,欢迎关注“认真评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