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什么时候丢掉自己的孩子的?

 骄阳飞雪 2020-01-19

台湾作家吴晓乐,因家教工作,曾打开过一扇又一扇的大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于是,她将八年间所见,浓缩成一本九个故事的小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于2014年出版。4年后,Netflix上线根据该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台剧,引发广泛热议,被网友称之为台湾版黑镜。该剧将小说中的九个故事再次压缩为五个单元,缓慢讲述了家庭教育中,掩藏在“我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妈”“你怎么不替我想想”“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以及“毕竟那是你的父母”“他们当时也是没办法”“孩子不都是这么带大的么”等等常见措辞背后,那些错位的、扭曲的、哀恸的家庭教育普遍现象。

当然,吴晓乐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所以文笔称不上有多好,叙事也称不上有多成熟,她只是以一种接近纪实的方式和一种几无起伏的笔触,怀着自省和共情,记录了她所看见的那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状态,关于教育中的忽视、爱、伤害、绑缚等等让人心生共鸣的故事。正如吴晓乐在自序中写道,“没有一篇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然而,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不仅确实发生过,极可能仍在发生……”

全书九个故事,却能够瞥见一个共性:父母一方永远处于长辈的优势地位,没有人可以在道义层面光明正大地追究他们的责任。但同时本书也发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真正打击到小孩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家长们看待小孩成绩的评价与目光?

茉莉的妈妈,在茉莉很小的时候,就为茉莉和各个柏宥定下了目标:哥哥要去台北考建中,妹妹去考北一女。如是如此,做母亲的也就没有遗憾了,但是爸爸眼中却只有儿子,在庆祝宴会上也只像客人介绍自己的儿子。茉莉觉得爸爸只要跟自己说一句辛苦了,自己的伤口就能愈合。但是爸爸始终没对她说一句话;眼睛仔的妈妈,看见被遗弃的一窝小猫,都因太可怜拾回家好生将养,然而对着儿子,确实动辄打骂,耳光和热熔棒是她教育儿子的主要手段,“只要我犯错,就打下去;我再犯错,就再打下去。多打几次,我就会记得不要再犯相同的错了”,可最终,却把儿子变成了一个“吓坏了的小孩”;虽然读书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然后陈小乖喜欢读书,却是因为“我妈常跟我说,我是家族中成绩最好的,只要我持之以恒,奶奶有一天会接纳我们母子的”。在争取奶奶接纳的过程中,陈小乖的妈妈先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她把这种怨怼化成了一句话,“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送给陈小乖之后,跟着一个“陌生的叔叔”离开了;纪小弟的妈妈,有个优秀的女儿,所以希望弟弟也能一样优秀,她控制纪小弟打篮球的时间、增加补课的任务,偏执地想用更加严苛的方式把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姐姐的弟弟,矫正成一个优秀的小孩,她说,“小孩出生之后,父母就得为小孩的一切作为负责,这负责的程度永无止境。”“父母的成败,总是跟小孩绑在一起。”她知道读书对儿子是痛苦的折磨,但这或许是在台湾最容易的生存之道……

纵观这些父母,在管教自家小孩时,怀抱的几乎都是希望小孩去追求他们眼中的理想人生,圆满他们年轻时未竟的梦,甚至驱策小孩成为“第二个自己”。仿佛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成就另一个生命。换言之,他们不希望小孩重蹈自己的覆辙。殊不知,这样的人生,不过是临摹而已,无任何意义。小孩不该是也不能是小孩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他们应该有自由成长、自主选择的权利。若不然,所谓“成功”的生命便是无意义,存在便也是无意义。正如纪伯伦早在《论孩子》中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然而,真正论起来,这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错误。吴晓乐也并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这些教育“失败”案例中的父母,也没有把所有乱象打包成一团归因在父母身上,她只是撕开了一个豁口,向大家更多展示了父母们“被众多舆论干扰到无法做出决定,四面八方的压力在敦促他们成为‘更积极’的父母”这一困境。比如说书中其中一章《衣柜中的小剧场》,贾宝玉明明喜欢男生,却因妈妈每天念叨“妈妈这么爱你,对你这么好,你千万不可以去当同性恋,伤妈妈的心”,所以无奈之下找了一个学姐谈恋爱以当挡箭牌。在这一困境中,父母既与孩子做斗争,也与社会做斗争。父母是一种太孤单的职业了,一旦他们的情绪找到出口,便会继续开发这条道路。“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不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

说到底,“做父母的能否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并将长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一种无形的力量掘攥着父母的选择。让小孩自由成长,意味着他有极大的可能会在学习成绩方面落后于大部分人,面临一种自己小孩处处不如人的焦虑处境;然而一步一走地为孩子规划好成长路线,也许会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觉地丢掉自己的孩子。如何选择,每一位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或者说当前来说是有一种未经商量的“趋同答案”。这并无对错,也不该被谴责。

好在,书中还有诸如长大结婚后的茉莉尽力守护女儿的绘画梦、陈小姐守护女儿的学习动机给予一双女儿截然不同的自由教育……等等穿插在九个故事中的一些抚慰人心的案例。这算得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未来,比起如何去教育孩子,更值得明确的,应该是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得到极限伸展,并且尊重他自重的成果。毕竟,小孩的学习动机和创意,是很珍贵的。无需把每个孩子都砍削锻造成一样的“成功样品”。(关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