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院“自主研发"产品套壳荷兰1989年研发的Python

 刘植荣 2020-01-19

2020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布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木兰”编程语言体系,并介绍称,“木兰”是中科院计算所团队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完全由团队自主实现。

不过网友很快发现,“木兰”是Python语言套壳,“木兰”语言编辑器程序图标更是与Python生成的应用程序图标完全一致,Python早在1989年由 荷兰人吉多·范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发明的

“木兰”语言研发团队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所编译实验室员工刘雷在采访中表示,“(木兰)是我们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编程语言”,且“木兰”编程语言体系正以人工智能教育行业为切入点,通过教材研发、教学装备、科普公益等进行应用推广。截至目前,“木兰”应用范围已涵盖中国18个省市共700所中小学。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回应“木兰”语言争议,当事人刘雷被停职检查。以下为《关于“木兰”语言问题处理情况的说明》全文:

近日,网上出现质疑“木兰”语言的信息。我所获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经所科研道德委员会初步调查,“木兰”语言系我所员工刘雷创办的中科智芯公司研发的面向青少年编程教育的集成化产品,该产品的开发包中包含了Python开源编译器,对外却声称“完全自主”。该行为存在欺瞒与虚假陈述的科研不端问题。我所已对当事人刘雷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并就管理责任责令编译实验室负责人作深刻检讨。

我所正抓紧对该问题开展进一步深入调查,将尽快公布处理结果,并以此为戒加强管理。我所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衷心感谢并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0年1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