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今古言堂 2020-01-20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李世民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为其谋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秦王府旧臣,日后也都封侯拜相,高居庙堂之上,协助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

在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众多功臣之中,有两个人物最为关键,他们便是房玄龄与杜如晦,史书记载,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所以才会有“房谋杜断”一说。

而事实上,当时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的劝说下,决心采取行动反击李建成,李元吉对自己陷害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并不在李世民的身边。而且当两人得知李世民要行动时,不仅没有第一时间表示支持,还意外地表现出了犹豫,以致于李世民不得不令尉迟敬德提剑将两人“”了过来。

那么,本是李世民左膀右臂的房玄龄与杜如晦,为何会在关键时候没有坚决地站在李世民的身边全力以赴的支持他?是他二人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呢?

我们下面来看。

我们都知道,太子与秦王之争早在大唐立国之初就已经开始,当时李世民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且李世民的能力,功勋,以及威望都远远超过了李建成,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弟弟在,李建成能不嫉恨吗?而在与李世民一次次交手的过程中,李建成发现,想要彻底解决李世民,必须要先除掉他身边的,斩断他的手足。

于是李建成先是收买尉迟敬德但遭到拒绝,后又接连诬陷程知节,收买段志玄,但是程知节虽遭外放却誓死不走,段志玄也坚决不从。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秦王府帐下的武将确实都对李世民忠心不二。

既然武将解决不了,那就解决李世民的谋臣吧,李建成认为,李世民众多谋臣之中,房玄龄与杜如晦最厉害,所以他决定优先解决这两人。

毫无意外的是,房玄龄与杜如晦都遭到了外放而被迫离开秦王府。

两人离开秦王府后不久,李世民便决定反击,也许正是这两人的离去,才让李世民意识到了危险的降临。但是诛杀太子等同造反,如果不成功便会死无葬身之地,想要成功发动一场政变,仅有尉迟敬德等几位武将是不行的,必须要把房玄龄与杜如晦找回来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令长孙无忌去秘密召回房玄龄与杜如晦。

然而面对李世民的召见,两人的回答却是:

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

房杜二人的意思很明显,当初皇上下旨不允许我们参与秦王府的决议,如今我们不敢违背圣意私下接受秦王的召见,否则必会获罪致死。

房杜二人的表现令李世民大为震怒,于是他令尉迟敬德携带自己的佩剑再去召他们前来,并说:

“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如果两人不来,你可以将他们的首级带来。从中可看出,李世民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要行动了,而尉迟敬德拿着剑找到房杜二人后,也说了以下这番话:

“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

之后,房杜二人便随着尉迟敬德,长孙无忌返回秦王府了。

那么正如之前所说,房杜二人当初面对李世民的召唤为何会犹豫呢?我们不妨试着去体会一下当时房杜二人所说的言外之意。

当长孙无忌第一次来找他们的时候,两人根本无法确定这是不是李世民的意思,又或者说两人无法确定这次李世民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要杀掉李建成。所以为了试探李世民,二人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他们只是说自己回去皇上就要杀了他们,那么他们的言外之意也许就是在告诉李世民,我们可以回去,但是你必须真的要当皇帝,只有你当了皇帝我们才能活着,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相信你是真的想要当皇帝?

李世民听到房杜二人的话后,第一反应一定是很生气,所以他才会想房杜是不是背叛自己了,但是李世民何等聪明?冷静下来后,他开始思考房杜二人为何会这么一反常态,很快他就想通了也理解了房杜二人的意思,因此他立即派尉迟敬德手拿自己的佩剑去找房杜二人,以此来向房杜二人展示自己的决心。

但为了防止意外,他还是叮嘱尉迟敬德,如果他二人看到佩剑后还不来,就证明他们已经背叛自己,尉迟敬德可以立刻斩杀二人以绝后患。如果二人没有背叛自己,那么他们见到佩剑后就一定会了解自己的心意,从而会毫不犹豫地跟随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回府。

其实房杜二人从未变过心,因为两人从离开秦王府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否则他们不会一直住在一起,且居住的地方离秦王府还不远(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先后往返秦王府与房杜居住地可以推测出来),可以随时以最快的时间回到秦王府。

所以,房玄龄与杜如晦自始至终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从无半点异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