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动力实体能 2020-01-20

成语,是我们中华文明独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除了我们中华民族,除了我们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任何民族,任何文明都没有成语这种先进的文化表现形式,这是因为我们中华的每一条成语都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漫长的文明发展史和深厚的思想积淀逐渐形成的。中华文明是不是源远流长,是不是博大精深,成语就是最佳的证明!

成语“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在各大成语词典的来源解释中,居然众口一词的都说是来自于百年前的乡土作家鲁彦的《西安印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然又引经据典,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先不说作家鲁彦的这句成语来自于哪里,“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作为民间常用的俗语最少都已经流传使用了千年以上的历史,有没有鲁彦的《西安印象》,“公有公理,婆有婆理”这句话都早已存在并广泛流传和深为人知。

百年前的鲁彦,千年以上的民间流传,我们却将成语“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的来源归为鲁彦的作品,实为我们中华文化研究上的悲哀,我们既不知道“公”是什么,也不知道“婆”是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是“公理”?

现有的各大成语词典中对“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的解释是:公:称丈夫的父亲。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公婆争执、夫妻争执、兄弟争执、父母争执……人与人之间无数的争执早已存世几万年以上,为什么只有公婆之间的争执成为了成语呢?

中国的成语之所以能成为成语,首先要有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还要有文字记载下的思想发展史,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思想的发展,没有思想的层层推进就产生不了代表着思想和文明意义的成语。成语是思想的浓缩,是文明的概括,是我们中华文化发展的精华!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引导式的发展,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都是先产生于上层,再流行于民间。执政者对于祖规祖法的理想和追求,逐渐演变为民间对美好期盼的各种俗语和说法,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在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中,其中的很多用语依然保持着最古老的汉语表达形式。

成语“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不是产生于民间公婆之间的争执,而是产生于思想发达的上层执政者群体,因为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性直接说明了民间的常理或俗理是不可能形成成语的,能够形成成语的内容必须得到上层的认可才能通过各种经典的记述广为流传,世代传播。因此,凡是流传甚广的成语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都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作支撑,否则就不可能流传至今。

汉字的“公”字在甲骨文中有三种写法,在金文中有两种写法,不同的写法代表不同的意思,有表示希望、理想、追求的意思,也有表示传承、和传承与追求综合表达的意思,所以古汉字的“公”字在“公有公理”中的应用就是对两种不同写法、不同意思的“公”字的应用。同样“婆”字在“婆有婆理”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也是两个不同写法、不同意思的“婆”字的应用。

古汉字的“婆”字不是婆婆的意思,也不是老婆的意思,而是弄虚作假的意思。因此成语“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的古汉字意思解读如下:

真理受到人们的追捧,虚假遭到人们的唾弃!

更简单一点的翻译:

真理受捧,歪理遭弃!

这就是成语“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的最终解读意思!该成语的意思表达与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性是一以贯之的,因为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不信鬼、不信邪的发展,是以追求实际、追求真理为目标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中华文明在长达几万年的发展中才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

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文字演变中“公”字有了男人的意思,“婆”字有了女人的意思呢?这是由我们中华文明发展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认识造成的,男人是追求真理、创造真理的主体,女人则是虚伪和虚假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严重的性别歧视在古汉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男人,是正义的化身,女人则是虚假的代名词!

公理,就是真理!

婆理,就是歪理!

社会有没有公理,就是社会有没有真理。没有真理的社会,就是婆理的社会,就是不讲道理的、弄虚作假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