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江宁:以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

 昵称vxSRH 2020-01-20

这里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总人口243万人。近年来,江宁从打造周末休闲的“盆景”到统筹全域旅游的大景区,正以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域乡村振兴。

图片

引资下乡强支撑

阮从林是黄龙岘茶文化步行街从林饭店的老板,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守着家里的老人孩子,靠着家门口的山水“钱景”,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几年前,夫妻俩的日子可没这么轻松。

那时候,阮从林夫妇都在企业上班,夫妻俩一年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几乎没有节余。正在这时转机来了,2013年3月,江宁引入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村。集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指导农户经营等,短短三年,金陵特色茶乡已享誉全国。阮从林夫妻俩就是在自家空余的老宅上经营起农家乐,半年时间就有了过万的存款。

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在黄龙岘,江宁交建集团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农产品售卖等经营服务,在家门口创业。如今,像阮从林这样靠着山水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民宅变成民宿,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坐在家中当老板。”黄龙岘村老党员陈建发说,整体改造后,村里开出30多家“农家乐”和5家民宿。经营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8年30万元。

像很多地方一样,资金短缺、环境治理压力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也曾困扰着江宁,江宁区创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协调”开发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村庄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选择开发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对于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分工,江宁分得很清。政府对旅游资源实行管理、规划、同一品牌对外营销,但对村庄的投资开发经营“不干涉、不指挥、不影响”。权责利一明确,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几年来,全区突出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了以黄龙岘为代表的一批升级版美丽乡村,汤家家、茶乡星谷等一批精品民宿;建成财政部首批试点示范溪田田园综合体,展开观音殿等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正从“盆景”变成“百花园”。

在江宁,像黄龙岘这样的旅游专业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让青山绿水不再“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是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统筹推进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2019年完成555个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771个村级污水设施,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自然村全覆盖。累计完成1100公里农村提档升级,建成350公里乡村林荫大道。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陈佩弦表示,南京市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简单照搬外地做法,而是在创新整村推进、建设全域美丽乡村、解决投融资难题和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等方面,积极大胆探索。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民宿村和田园综合体“五村”共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之路。目前,全市建成各类示范村68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列全省第一。

图片

产业融合促振兴

如何补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江宁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产业融合路。

2018年,南京首家稻米主食加工产业化联合体在江宁成立,采取“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推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联合体由2家合作社、1家专业稻米加工厂、5家家庭农场共同创建,几方将共建稻米种植基地5500多亩,带动农户300多户。

联合体就是江宁区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的缩影。为推动一产提质增效,江宁以“农业 ”为依托,狠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一产持续加大优质农产品供应,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产大力提升深加工能力,“农业 ”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延伸;三产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特色田园乡村一头连起乡村,一头连起城市,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共进,演绎了一首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奏鸣曲。

目前,江宁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9家、家庭农场1158家、农民合作社981家、新型职业农民31807人,去江宁旅游,顺便带点“回头货”,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新时尚,农产品销售搭上了旅游“快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这正是江宁区用工业化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江宁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通过举办横溪西瓜节、农业嘉年华、湖熟菊花展等,提升了域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发布“横溪味道”“善田江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范围树起了江宁品牌。仅横溪街道当地就有11家农民合作社签约使用“横溪味道”公用品牌,整合开发了9种名特优农产品,带动74户农民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元。

江宁借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试点村资源禀赋和特色,明确了全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特色发展方向,打造了东山王家发展古村复兴型乡村、秣陵观音殿发展都市近郊农旅文创型乡村、谷里徐家院发展特色农业型乡村等一批特色村,形成了溪田田园综合体、谷里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持续擦亮江宁“农业 旅游”新名片,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探索出“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党建引领、品牌塑造”的“江宁模式”,蹚出了一条具有江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四业”联动兴农旅

观音殿是江宁区秣陵街道元山社区的一个普通村庄,虽然风景秀美,但前几年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定居,逐渐成了“空心村”。然而,近两年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却成了很多热爱乡村游旅客的打卡胜地。

2016年,秣陵街道将观音殿纳入重点打造的苏家文创小镇项目,以村庄原始自然肌理和风貌特色为基础,着力打造一个非遗民俗乡村市集和特色美食文化乡村。不大拆大建,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秣陵街道租赁了村里49户农民的房屋,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同时拆除违建,整葺道路,规整田地种植,把农房盘活。

村民黄爱林将自家房子出租,每年不仅能拿到6万元的租金收入,父亲还被安排做绿化维护工作,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最让她满意的是,房子还是自己的,将来还可以回来。村庄美了,居住条件变好了,改厕、改厨,保洁保安都配齐了,观音殿的人气旺起来了,一个国庆假期吸引了两万多名游客。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吸引人才逐梦乡村,江宁区积极做好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培育、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工作,创客们纷至沓来。50多岁的潘志华是观音殿村人,多年在外经商小有成就,看到政府把老家打造得这么好,2016年花了100多万把老屋修葺翻新,开起了茶馆,老朋友们时不时就追过来要茶喝。

江宁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树立全域一体化思维,用融合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发展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