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光辉rlbr1vjwmb 2020-01-20

内侍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内廷管理制度。“内侍”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在最初的时候“内侍”并不是特指太监,而是泛指那些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中人。可以说,内侍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一段时期内是包括了太监群体、士人、武人等皇帝亲随的一群人。

在唐宋之后,内侍就基本上是特指宦官了。内侍制度是在魏晋之后开始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内侍制度从泛指皇帝的家臣变为宦官群体的转变时期。到了唐朝内侍便确立了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唐代管理宦官的机构称之为内侍省;宋朝的机构称之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入内内侍省负责直接伺候皇帝起居饮食等等,而内侍省则是那些打扫的杂役;元朝设立侍正府;明代设立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个衙门,并没有设立像内侍省一样的统一管理的机构;清朝的宦官则是统一由内务府管理。

由于内侍直接服务于皇帝,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距离权力中心最近,也就造成了许多宦官干政的情况。比如唐朝的高力士“每四方进奏文书,必先呈力士”,还有李辅国,权力甚至一度超过了皇帝,李辅国甚至对皇帝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置”;宋朝的情况比之唐朝要好不少,那是因为宋朝借鉴了唐末宦官干政而亡国的教训,设计了许多限制宦官的制度;明朝的情况我们都清楚,原本太祖朱元璋严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朱棣是靠宦官支持上台,所以对于宦官很信任,宦官的地位和权力也日渐提升,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刘瑾、魏忠贤等权宦。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高力士脱靴

唐代的“秘书”机构:“南衙”

在唐朝时期,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之为“南衙”,以宦官为首的各种机构称之为“北司”。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皇权遭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各地的节度使、藩镇势力开始对皇权阳奉阴违。皇帝对于不作为的官员失去了原有的信任,于是开始重用自己的身边人——宦官。

而宦官加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担任使职。使职体系,作为唐代首创的一种体系成为皇帝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权力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宦官的使职体系中的使职门类包含众多,中枢类的使职让宦官干预到了中书省、门下省等诸多权力机构,参与到了国家大事的决策中;而政务类的使职则是削弱了六部等具体事务中的权力。在唐朝的各个衙门中都有宦官使职的影子,宦官使职的建立成功了为皇帝削弱了以宰相为首的“南衙”的权力。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李辅国

唐朝“秘书”群体对大唐朝廷的影响

随着皇帝对集权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宦官这一群体开始逐渐变得势力壮大,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宦官群体更是对大唐朝廷的影响甚大。

1.宦官与外臣的争斗。

宦官和外臣之间的争斗是唐朝中最为激烈的一种,其中最为突出的事件就是甘露之变。文宗皇帝为了改变宦官尾大不掉的局面,开始任用士人对宦官进行打压。文宗皇帝以甘露之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到了后院,结果被其发觉,双方发生了争斗,最后以宦官胜利而告终。

甘露之变后,宦官开始掌握军政大权,甚至可以决定君主废立。史书称“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2.宦官参与到党争中。

在牛李党争的背后,个自都有宦官的支持,宦官对于党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牛李二党领袖人物的升迁和贬职,都与宦官的运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牛党首领出任宰相,则李党被排挤出朝廷上层;而牛党被贬职,则太监王践言为李党求情是离不开的。仅从牛李党争中的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宦官对于党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宦官与宦官的争斗。

宦官这个群体掌权之后,就如同党争一般有着不同的利益团体。宦官之间的权力争夺往往伴随着政变的产生。宣宗继承人选立、敬宗继承人的选立都有着宦官内部的激烈冲突,宦官之间的争斗比之外朝的党争对大唐朝局的危害更大。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唐文宗

宋代皇帝的“秘书”:入内内侍省

入内内侍省的作用

入内内侍省的职能主要是总领内廷事务、沟通皇帝和外朝、外出监当、参与国政这几种。而在政治上的起到的主要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入内内侍省作为一个皇帝的直属机构,成为皇帝最为依赖和信任的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途径。在宋神宗时期,入内内侍省成为除了进奏、通进司之外,另一条专属于皇帝的信息来源。

除此之外,宋朝也像唐朝一样,存在内侍外出担任与内廷无关的事务。比如国家的建置、战地监督军事、代替皇帝进行战地慰问等等。除此之外,也有参与到国政的情况。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宋朝官员

入内内侍省与外朝的冲突

入内内侍省作为一个专门服务于内廷的机构,但却经常被皇帝委任成拥有行政实权的实职,甚至是直接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宋朝朝廷机构的部分职权。由于这种內侍是代表着皇帝,而且有些內侍狐假虎威,这就导致了內侍团体和士大夫的摩擦。

而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集权,就会需要一个完全服务于自己的机构,用来达成自己的一些目的,这时候入内内侍省就是最佳的选择。皇帝要想自己的意志贯穿于整个天下,那就需要入内内侍省的人和外朝的官员一起处理一些政事,互相制约。

宋朝吸取唐朝亡国的教训,对于武人和宦官把控的十分严格,对宋朝制度的规划也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唐朝时期內侍文武皆修,在宋朝转变为在文臣制约下的武臣范围内,唐朝的内侍省也被拆分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

终宋一朝,政权始终是在皇帝手中,內侍的权力通过精心设计,被外朝压制到了极致。正是这种制度上的设计,宋代的內侍并没有像唐代一样凌驾于皇权之上。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赵匡胤

明清“內侍制度”

明朝二十四衙门

明朝并没有內侍省这种机构,有的只是专门服务于皇帝的二十四衙门,内外之分更加明显。“內侍”的称呼也少有,人们多以宦官、太监称呼。而且,明朝的宦官和士人之间已经完全分开。

明朝的宦官之祸前所未有的严重,宦官的权势已经涉及了行政、司法、军事、经济等各个层面,朝廷官员想要晋升必须得拜在宦官门下才行。

明朝宦官之祸严重的原因无外乎是:1、明朝的收回了相权,皇权的权力高度集中;2、加上明朝严苛的吏治、明朝四大案的发生,官僚阶层对于大明只是忠于社稷,而非忠于皇帝,只要姓朱,谁当都一样。但是宦官却不同,皇帝从小和宦官一起生活,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皇帝对于宦官的信任要远高于对外臣的信任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魏忠贤

清朝内务府

清代统治者有着少数民族的背景,这种背景使得他们可以不用像历代以来帝王们用宦官来制约官僚、士大夫阶层,也不用用宦官来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取而代之的是以满族包衣为主体的内务府。

清朝的内务府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内务机构,结构极其庞大,仅仅是下设的机构就有五十多个,涉及了军政、经济、文教等等内容。而且内务府的内部分工也极其复杂,虽然对照了外朝六部的设置,但是其人员却是外朝的两倍之多。

清朝少见有宦官干政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首先是就如同上文所说,内务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太监的职责,宦官没有很大的实权,也就形不成对朝廷有威胁的势力;其次是清朝并没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以至于清朝皇子间的斗争颇为激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清宫剧,大多都是以清朝皇子夺权为背景的。这种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皇帝的能力,而且在皇帝登基后,也不会像朱棣一样面临各种朝堂非议和礼法上的威胁,需要用身边的太监来打压这种威胁;第三,就是清朝皇帝恪守组训,对于宦官防范很严格,不像明朝一样视太祖朱元璋的祖训如无物。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清朝太监

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制度原因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在封建制度中,皇权和相权的相互博弈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打歌。在这种博弈中,皇帝不断的加强皇权,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撤销宰相,皇权便达到了顶峰。

皇帝为了实行专政独裁,加强朝廷集权,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就需要和各方势力博弈。在有宰相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秘书”宦官来排挤外朝朝臣,用宦官来夺取外朝的权力。而在皇权和相权的相互博弈中,宦官在两者之间辗转腾挪,为自己谋利,甚至在唐朝时候出现了宦官势力大过皇权的现象。在没有宰相的明朝,皇帝借助太监监察天下,而太监也利用皇帝懈怠政事的情况乘机揽权。

而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必然就会导致皇帝的权力外溢。这种制度下,皇帝将军国大事集于一身,受到了精力、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皇帝将自己的权力分出去也是一种必然。皇权外溢的最大受益者那便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这就是“秘书”擅权的根本原因!

从古代内侍制度,看封建王朝宦官“秘书”擅权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明朝太监

文化原因

自周朝礼法制度完善以来,宗法制度就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皇帝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皇权,用来达到权力世袭罔替的目的。

封建统治中的这种家国一体的制度,必然就会出现家国不分的情况。皇帝将整个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家,而臣子就是家里的“长工”。但是鉴于历代都有臣子造反的现象,所以皇帝也并不是完全信任外朝的臣子。而宦官由于不能够生育,没有子孙后代,不会对皇位的传承造成威胁,所以尽管有无数宦官干政的例子可以给皇帝借鉴,但是皇帝依然对宦官信任有加。

综上,封建时期的君主专制是造成宦官“秘书”擅权的根本原因;而古代普遍遵循的宗法制度就是“秘书”擅权的直接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