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热证之辨治

 帆扬九洲 2020-01-21

紫石翁

一、热症之因

中医辨证中辨病症之寒热,是医家临床重点之一。然,为什么会发热,探讨者虽有,似乎深入不够。

笔者从阴阳之本义出发,对发热之因试作探索。现发于此,以求诸同仁指正!

1、郁而发热。

郁者,静也,阴也。静之极即阴之极。阴极生阳,阴阳之道,必然。人之气血,流通为常。若外邪或内因使气血受阻,流通不畅,种种瘀塞,久之生热。如情志不舒而肝气郁,郁久而化肝火;外受风寒而堵督脉,阳气郁而发高热。此,不难理解矣。

2、阴不制阳。

夫阴平阳秘,人乃康健。阴阳失衡,疾病必生。若因种种原因,阴气、津液、血液受损,阳无阴制,亦见发热。如外伤失血后发热,脱水之发热。如此种种,临床亦属可见。

3、所中之外邪偏阳偏温。

如日光下暴晒,如温疫病气之侵入。此亦常见矣。

因列三条,并非相对独立。常同时可见,两因并存。如暴晒可中日光之火,亦可使人汗出过多而伤津液。又如,外感温疫,其邪偏阳,又阻塞要脉。

二、三因之对治

既明发热之三因,对治之法,自然而生。

1、郁者动之。

郁久生热,解郁则热自消。此,釜底抽薪之法。如:表证发热之解表;治寒热往来之和解少阳。此法之关键在于动,在于通,在于散。

2、虚者益之。

若阴不制阳,阴阳失衡而生热,益阴之法,诚为正治。唯五脏之真阴,极难峻补。因纯阴之药,难化难入。退而求次,当选气阴两补之药,先救危急矣。

3、外中阳邪之治,驱邪外出,是为必然。另,针对外邪之治,亦为常见。

如外感温疫,投以清热解毒之银花、公英之类。此,寻常之法,医者皆知。

三法之外,清热凉血亦为治疗热证之常法。唯此法仅为救急,常不中病根。故,诸治法之中,列为最后。

夫法需应机,方为正法。临床热证,错综复杂,单用一法,难获良效。故,守法之治,不如守理之治,守理之治,不如应机之治。大医无法矣。

三、实战

1、八仙活命饮的拟定。

温疫一症,一旦被染,即迅速出现高热症状。且温疫之邪,粘滞而难驱,传变迅速,治疗不易。余考其病症、病邪特点,拟八仙活命饮一方。经十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其方与方解如下:炙黄芪18,地骨皮24,白芷15,金银花15,贯仲15,黄芩15,牛蒡子15,木蝴蝶12。方解:疫毒中人,首入咽喉,再入督脉与头,阻塞气机,故生高热。地骨皮、白芷,一收一散,可透热血分,亦可撼动病邪外出;银花、贯仲,清热解毒,针对病邪之治;牛蒡、木蝴蝶,散咽喉要道之外邪;黄芩泻热;黄芪扶正。方成。此,治热症三法中解郁、驱邪之法并用。

2,小儿外感发热,无其它明显症状。书方:紫苏叶、薄荷、黄芩、金银花、冬桑叶各5克。下午3点许服药一次。晚饭,两腿热退。睡前再服,胸背热减。至半夜,体凉康复。此方易解,不多言。

其它热症治疗医案,可参阅《点石斋医案自选》。

四、辨治的再思考

临床遇到一个病症怎么治,这是对医者临床水平、经验、思维水平的全面的检验。以热症为例,清热似乎是绝大多数医者的笫一选择。能想到滋阴的,已属少见。能想到解郁的,恐少之又少。问题出在那里?我想,恐为人的思维方法,或思维习惯。

热者,寒之;虚者,补之;瘀者,通之。如此种种对治之法,早在我们心中视为定律。能不能更进一步的想一想,为什么热?为什么虚?为什么瘀?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当然,要做到更进一步,绝非易事。这要求医者有更高的思维能力,有更敏锐的诊断能力,有更精细严谨的用药组方能力。

艺无止境,道无止境。值此中医生存发展之关键时刻,祝广大中医同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中医复兴有望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