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笔记】王贤友: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老爷施政 2020-01-21


现代社会的消费性、商业性以及庸俗化,一方面将所谓“地球村”的文化渗透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又将人文科学进一步推向实用化、商品化和娱乐化。传统的人文主义就显得越来越僵化,人文精神的现实价值就遭到怀疑,有人就隔岸观火般地撕心裂肺地呐喊“抢救”“保护”……

在这样大文化、大背景之下,纯粹的抢救与保护,似乎不可能继续固守“传统文化”的原来阵地,最好能“入乡随俗”,在高科技时代这个“瞬息万变的新世界”,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民俗文化,随同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无不深受时下“地球村”的冲击和影响,抽筋般地难受。说白了,这是高科技主导下的后工业文明向传统文化发出的“缴枪不杀”的命令!这种文明,以经济学家的语言描述,是以货币作为基础的大城市化生活状态,对于诞生而又存活在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一时无法“嫁接”上这种文明,而导致种种乱象,实属“事出有因”。

在这种后工业文明社会,个人必然产生漂浮不定的感受,人的个性则向内心退缩,变得孤独、冷漠、内向。对于生活的冷漠与对自我的存在感的强化,就会形成“一切要以肉体为准绳”,而彻底摈弃生存的沉重感(见《审美主义与现代性》)。

对于这种文明,社会学家丹·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核心:“只有冲动和快感才是真实的和肯定的生活,其余无非是精神病和死亡。”这种快感和真实无疑来自图象:电影、电视、可视电话、手机视屏等等,人类的记忆功能、书写功能等等必然因“无用”而退化,理性思维活动也因其“唯心”而越发显得虚假,不真实。理念型的文化,如哲学、宗教、伦理以及艺术,自然被视为“偏见”、“错误”、“过时”,艺术在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功能,文化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化”功能,就因其不具有“工具性”,就无人接受……

海德格尔批评现代化时沉痛地说:“科学不思想。”高科技代替人力劳动,也使人类逐步丧失自身的思想能力和行动能力。

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模式,也改变了社会上层建筑的结构,而作为意识形态的人文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曾经几度辉煌的西方文明,尽管创造过璀璨的人类文化,却终于在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面前,江河日下,日渐式微。我们的东方文明,正在步他们的后辙。我们能不能将高科技与传统文化自觉地统一?那些废寝忘食者的“抢救”与“保护”,就是渴望将它们“统一”的自觉行动!

在我们这个“天崩地裂的时代”,遭遇(幸遇?)高科技的到来,是社会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正在构建“新社会”、“新生活”。但要睁大眼睛,要防止那些为虎作伥者的恶劣行为,就是把外来的概念和术语,统统冠上“新”,弄上“后”,搞上“后现代”,就如同小鬼缠身,到处乱蹦瞎说。这种媚外心态发发在人文学者身上,是尤其可恶的,也是尤其可悲的。

这个时代,不一定是最适合人文学科发展的时代。经济洪流,物质欲望,享乐之风,使人在物质的不断富有时而忽视甚至摈弃了人文科学赖以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理想。学者不是“候补官员”,学术不是政府的“胭脂粉”,我们迫切希望“学者的平民化、学术的非官方化”回到社会生活中,学术按照其自身规律和机制发展、生存的时候也早日到来!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世俗性可能是对其“致命一击”,是致命性的“摧毁”。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社会的发展往往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个人”还得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我研究传统文化之民俗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以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位一体”在真与美的基础上优化国民性,从而为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歇脚。

编辑:钱启贤

主编:王广力

编审:王贤友

李建华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王贤友安徽省肥西人。始于文学,终在民俗,始终以文字为灵魂伴舞,在《诗刊》、《中国社会报》、《读者》、《安徽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出版文集《老合肥》、《思想的门槛》、《从心记》、《风俗九章》等八部,获中国农工民主党建党80周年安徽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等荣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