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因为该重大历史事件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所为,同时该事件也被认为是秦始皇的最大败笔和劣迹之一。那么,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焚书坑儒,或者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妨先查看一下历史资料和其说法的真正来源。 焚书坑儒一词据查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苏的这句话常被人们引用作为秦始皇坑儒的证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西汉末年孔子第10世孙孔安国在《尚书》序言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言中说: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司马迁,西汉,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主要著作《史记》。 刘向,西汉,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主要著作编订《战国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前后二百一十年。 《战国策》非一人所著,西汉的刘向只是该书的校订者和编订者,但《战国策》之名为刘向本人所起,历史上的战国之称即由此而来。 其他研究看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魁在其所著的《焚书辩》一书中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灭。表明书是项羽焚烧的,但汉朝无人就此指责项羽焚书,尽管项羽是刘邦的敌人。 焚书坑儒,这一几乎可以肯定是杜撰的事件,却成为了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使其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尸。可以说,得罪文人特别是后来得到权柄的文人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们几乎成功的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更让儒家有重要的权力。他们得志后,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为万世暴君、遗臭千年。比如,刘向杜撰的《唐雎不辱使命》与《荆轲刺秦王》。 以上资料来自于360百科,红河白沙整理。 现在认定的秦朝年代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现在认定的秦国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至公元前210年。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前后历经八年建成。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时过60年于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51年开工建设都江堰,此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30年,秦始皇也尚未继承王位,此时的秦国有那么强大的实力动用几十万的劳力去修建都江堰这么庞大的水利工程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之前不需要勘探和设计吗?而且前后仅仅只用了八年时间?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在我认为,就算是秦国那时就有了现代化的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也不可能在短短八年里建成都江堰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 我们大家都知道,建设一个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没有一个这样的环境就不可能完成或者实施都江堰的建设。那就让我们看看历史记载中的公元前256年左右的秦国吧: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公元前250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为秦相吕不韦所执归。秦置之于阳人,周亡,凡立国879年。 由此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公元前256年时的秦国并不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更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处于被伐的环境之中。即使是到了公元前250年,六国依然安在的情况下,秦国也没有能力动用几十万劳力在八年时间里连续不断的建设都江堰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因为其依然处于被伐的环境之中。要想安稳的在八年时间里动用大量的劳力建成都江堰,唯一可能的时间段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十四年间。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建了多达9条通往全国的驰道,每条驰道的宽度达到60米之宽,将其称为古代的高速公路一点儿也不过分。另外秦朝时期还修建了长城、灵渠等多项至今仍在沿用的大型工程。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很多或大部分大型工程都出在秦朝或秦国时期。那么,为什么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四年,却建设了如此众多的大型工程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皇帝一词的来历讲的非常详细,君臣之间的对话好似身临其境,但对于都江堰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只是短短的六七个字,连李冰的姓都没有提及,甚至于我们都无法从其描述的这七个字中看出其说的是不是都江堰来。如果说都江堰事情太小,不入司马迁的法眼,那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事情也是小事吗?统一文字也是小事吗?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轻轻的一笔带过呢?难道说这些内容不是任何历史记载中都应该大书特书的事情吗?由此,我深深的怀疑史记中的记载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取向,并不是客观的对于历史的真实记载! 大书特书皇帝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史记中的记载皇帝一词是大臣推荐的,秦始皇亲自选定的名词。与三皇五帝并肩,有皇有帝,功盖三皇、德高五帝,并且是秦始皇自认为!表面上看似乎说的是皇帝一词的来历,而实际上就是指秦始皇大逆不道、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这不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记录,这是一种古人都能明白的严加指责和恶意攻击!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秦始皇之前,无论是上古还是炎黄文明期间,真正能够称帝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历法的发明人伏羲。而真正实现国家统一的则只有秦始皇,因为上古中国文明虽然非常发达,但统一的国家形式却是不存在的,基本上都是以和平共处的邦国形式存在,这一点在中国人外出海外开创一方文明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国家的统一为秦始皇首创,国家统一的形式也自秦始皇开始,然而在历史巨著史记中的描述却是那么的轻描淡写,似乎根本就不值一提。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历史重大事件轻描淡写也就罢了,但为什么要将焚书坑儒之事无限的放大呢?焚书坑儒之事究竟是不是秦始皇干的呢? 修长城、挖灵渠、建驰道,这些恢宏无比的大型工程有哪一个是只靠劳力就能建起来的呢?不需要勘测、规划、设计和指导吗?离开了有文化、懂技术的文人能够完成建设吗?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秦始皇为什么还要焚书坑儒呢?难道说是挑着焚、选着坑吗?不合情理的臆想和判断不觉着滑稽可笑吗? 按照我们由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推算出来的秦朝年代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距今最少都在4100年至4300年之间。或许只有在这个历史时间段,秦朝才有可能完成各项重大的宏伟工程。虽然我本人认为上古中国文明非常发达,但我并不认为在秦始皇时期有能力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建成都江堰一样庞大的水利工程。因为我认为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无论是在公元前221年还是在公元前2221年,都不可能是一次性勘测、一次性规划、一次性设计、经过八年就能建成的水利工程,没有不断的改进,没有经验的不断积累,没有持续的投入,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没有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渐进过程就不可能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江堰。都江堰如此,灵渠、长城、驰道等也是如此。 为什么本文的主题是焚书坑儒而我却在这里大谈都江堰和其他秦朝的大型工程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秦朝时期修建的几个最著名的大型工程,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和后来消失的各项秦朝修建的工程还不知道有多少?但无论工程到底有多少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从各项工程的性质上来说,几乎全都是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或许正是因为秦朝这些造福万千百姓的各项工程,或许正是因为秦朝的历史太过悠久,其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数不胜数,无法掩盖和埋没,所以才有了焚书坑儒的说法,所以才有了许多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朝代,所以才有了许多改名换姓的历史人物! 要想篡改历史,要想磨灭秦朝的一切功绩,谈何容易,毕竟秦朝的历史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有着数也数不清的历史记载与传说,有着无数搬也搬不走的各项工程与建设,所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毁掉所有记载秦朝历史与文明的书册,重新编写或改头换面的编订各种史册,只有这样,只有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才能让一个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朝代消失的无影无踪,仅仅剩下短短的十四年!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对夏商周一无所知?为什么我们的文字早在4600年前就是金文向大篆转变的混合体,却看不到任何春秋之前的文字记载呢?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史册大多是西汉或东汉的史册记录呢?春秋之前到仓颉书产生之间的1600多年的文字记载跑到哪里去了呢? 焚书坑儒,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但是不是秦始皇干的呢?是不是秦朝做的呢?是不是规模更大或史无前例的焚书坑儒呢?难道说就没有栽赃陷害的可能性吗?西汉的刘向杜撰了《唐雎不辱使命》与《荆轲刺秦王》,西汉的司马迁彻底淡化了秦始皇的伟大功绩,突出了秦始皇的大逆不道,能无中生有的杜撰荆轲刺秦王就能改编《战国策》,就能让《战国策》按照自己的观点去体现历史,毕竟那时候的书籍不是印刷品,不是大量的发行,无论是销毁和改编都是一件很容易办到之事! 那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彻底抹杀秦朝的历史和丰功伟绩呢?又是谁主导了这样的一幕呢?我们下文再谈。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祖规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