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这两点,判断少阴病十拿九稳

 雪山来客00 2020-01-21
小编导读

说起“少阴病”,对中医不太了解的粉丝可能一头雾水;提起“感冒”,大家肯定不陌生,不就是发发汗、解解表嘛。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中医讲究治疗要因人适宜,有一类人的感冒就属于少阴病的范畴,不能单纯发汗解表,只有掌握了少阴病的辨别、治疗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类表证。那么少阴病要如何判断?代表方剂有哪些?跟随马家驹老师深入学习下吧!

临床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位患者是否属于少阴病?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看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少阴病的典型条文,但少阴病的典型条文“脉微细,但欲寐也”,内容简练,具有这样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第二个方法,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办法。首先要看患者病位是否在表,如果病位在表,我们再看患者是阴证还是阳证。如果患者病位在表,表现出机体功能沉衰而不足,舌淡有齿痕,脉沉弱无力,素有便溏,整体反映出是阴证,属于虚寒不足的,同时病位在表,那么,该患者就是一个病位在表的阴证,也就是少阴病的范畴。

这种判断方法在临床中非常实用。比如我在呼吸科,经常可以看见感冒的患者,符合病位在表的症状,需要用汗法治疗,但一看患者脉沉无力,属虚寒不足,整个机体功能是沉衰的,正气不足以与邪相争,那么我往往把它归属为少阴病,治疗可在麻黄汤或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用附子,以达到强壮温阳解表的效果,这就是少阴病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判断少阴病的主要依据是少阴病提纲、辅助提纲,更重要的是遇到一个表证患者,排除太阳病,也就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即是少阴病。

现在的问题是,遇到了一个病位在表的患者,到底如何确定,是少阴病还是太阳病呢?《黄帝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看似很简单,但你真的会辨吗?

胡希恕经方医学认为,可从正邪交争的症状反应来辨,若正邪交争有力,表现为机体功能亢进者,属于阳证,如发热恶寒。反之,若正邪交争无力,正不胜邪,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者,为阴证,如无热恶寒。 

太阳病的典型方剂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少阴病与之对应的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

有表就要先解表,太阳病为阳证,正气不虚,治疗的时候辛温发汗解表即可。少阴病为阴证,正气不足,脉微细,气血阴阳不足,需要在解表的同时,扶正祛邪,温阳解表,需要加用附子。在《伤寒论》中,符合这个治疗原则的代表方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分别与桂枝汤和麻黄汤相对应。

从八纲角度来解读六经,少阴病的本质是病位在表的阴证,凡是符合扶正解表的方剂,都属于少阴病范畴,如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包括后世益气解表的参苏饮、温阳解表的再造散、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养血解表的葱白七味饮等,都属于少阴病的范畴。因此,可以明确,少阴病的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但少阴病并不是只有这两个方剂。

1.桂枝加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

桂枝加附子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本身具有桂枝汤证的属性,但是阳气津液又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入附子温阳,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而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把它理解为用麻黄、甘草来解表,附子、甘草以温阳。大家需要注意,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麻黄剂量为二两,小于麻黄汤中的三两,这是为什么?少阴病脉微细,阳气津液是不足的,所以有表当解表,但又不能大发汗解表,所以麻黄的剂量,要小于麻黄汤中的三两。

2.麻黄细辛附子汤

大家都比较关心麻黄细辛附子汤,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麻黄解表,附子温阳,细辛有什么作用?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细辛,味辛温,在《伤寒论》中用细辛的方子有哪些?其实也就三个方子: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小青龙汤用到了细辛,在小青龙汤中,细辛温化水饮。所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这样理解,有表证,所以用了麻黄;阳气不足,所以用了附子;有水饮内停,所以用了细辛。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外有少阴表证,内有太阴的水饮内停,水饮归为太阴,所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少阴太阴合病。这也就解释了条文中的“反发热”。典型的少阴病是不发热的,这里的发热是因为里有水饮,少阴太阴合病,正邪相争的缘故。

小  结

《伤寒论》中辛温发汗解表,主要是麻黄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少阴病是在表的阴证,有表当解表,阴证当加附子,因此就形成了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代表的温阳强壮解表法。凡是符合这一治疗原则的,扶正祛邪的,都属于少阴病,如后世的益气解表、温阳解表、养血解表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