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播火录35|另眼看诺奖——倾斜的天平

 老沈阅览 2020-01-21

中子星公案

0:00 / 06:47

不禁想到科学史上的另一桩著名公案。1967年7月,剑桥大学博士生贝尔协助导师休伊士建成了占地4英亩的卡文迪许射电望远镜并进行巡天扫描。凭着女子特有的细心,她每天从96英尺长的记录纸带中大海捞针,发现了周期为1.3373秒的脉冲电波。休伊士起初当成是人为干扰,此后被媒体猜测为科幻作品中“小绿人”从外太空发来的联络信号。贝尔接着又从不同方向找到了4个类似的射电源。天文学界终于认定这就是奥本海默等预言的大恒星坍缩产物中子星。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脉冲信号,正是中子星快速旋转向两个相反方向强烈辐射的电波。

贝尔将观测到脉冲星的记录展示给导师休伊士,休伊士由此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来源:revistavanityfair.es)

乔斯林·贝尔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射电望远镜前(来源:Nyu Women in Science)

中子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天文发现之一,极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成为黑洞存在和爱因斯坦重力理论的新证据。1974年,休伊士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子星的真正发现者贝尔却被排除在外。

2013年贝尔教授在贝尔法斯特(来源:mathsweek.ie)

2015年6月11日贝尔获得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金奖(来源:epsnews.eu)

天文学界一度舆论大哗,有人讽刺1974年诺贝尔奖是“No贝尔”奖,著名天文学家霍伊尔拍案而起,公开斥责休伊士的“剽窃”和诺贝尔奖的失误,想不到此举带来了严重后果。1983年,霍伊尔的密切合作者富勒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研究“核反应对宇宙化学物质形成的作用”。众所周知,霍伊尔才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最早提出重元素在恒星内部合成的理论。诺贝尔奖单单授予“老二”富勒却排除“老大”霍伊尔,未免过于用心良苦和睚眦必报。富勒为此写信给霍伊尔深表不安,剑桥天文学家弥尔顿则说:霍伊尔“如此尖锐批评过诺贝尔奖委员会,我想那里有人正拿着一支大笔,把他的名字从候选者中叉掉”。这也许就是科学界打抱不平的代价。不过14年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让霍伊尔分享了克拉福德奖,也算一种委婉的补偿。

英国天文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左二)早年在剑桥大学(来源:joh.cam.ac.uk)

1967年富勒(前左)和霍伊尔(前右)在凯洛格辐射实验室检查《宇宙大爆炸与核合成》论文,克莱顿和瓦格纳站在后面(来源:astro.sites.clemson.edu)

1970年1月1日富勒、霍伊尔和克莱顿在苏格兰登山(来源:astro.sites.clemson.edu)

霍伊尔的漫画(来源:kiwibyrd.org)

1983年富勒获诺贝尔物理奖后写给霍伊尔的信(来源:webstage.joh.cam.ac.uk)

1997年霍伊尔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来源:joh.cam.ac.uk)

年年岁岁,诺贝尔奖在书写历史,同时也无可逃避地接受历史检验。1976年诺贝尔基金会公开了50多年的档案后,更多的内幕大白于天下,于是有了更多书籍和文章探秘索隐、举例发凡、寻找疑窦、开列冤单。谁都不会说诺贝尔奖是“竖子几登青史”,但却大都会同意“英雄半在红尘”。

英国剑桥大学的霍伊尔雕像(摄影:Mark Hurn,CC BY-SA,来源:Commons Wikimedia)

诺贝尔奖资深评委拉格维斯特承认,“经常让一些明显够格的候选人落榜,这是诺贝尔奖的一大特性”。与其细数诺贝尔奖的缺失和纰漏,毋宁反省对诺贝尔奖的期望和定位。诺贝尔奖并非社会的公权和公器,而是私人的基金和组织;并非神的仲裁和昭示,而是人的判断和选择。让诺贝尔奖回归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卸掉“公平正义”“替天行道”的不能承受之重,世界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挑剔和指责了。

作者:赵致真

出处:《播火录》

授权方:北京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