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章 伏羲历

 动力实体能 2020-01-21

    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俯仰二仪,经纶万象,至德备于冥昧,神化通于精粹。是以图书着其迹,河洛表其文。变太素之质,改淳远之化,三才之位既立,四维之义乃张。礼乐文物,自兹而始。降于下代,渐相移袭。《八索》载其遐轨,《九丘》纪其淳化,备昭籍菉,编列柱史。考验先经,刊详往诰,事列方典,取征群籍,博采百家,求详可证。

    中国上古四大名著或四大奇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因年代久远,这四部上古奇书均已遗失。但通过《周易》我们可以发现伏羲的事迹不但在上古名著《八索》和《九丘》中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其他各经典著作中也有记载,充分的说明了伏羲的事迹是真实可信的,是有据可查的。再者,《九丘》和《八索》成书于夏朝或更早于夏朝的年代,则伏羲所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也在5500年以上,同时也说明中国早在5500年前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文字了。

    伏羲一生发明创造众多,尤以八卦和历法最为卓著。历法的制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年、月、日的概念和认识。

     伏羲历,也称作上元历、太初历、甲历、太阳历。它是以甲寅为元年,以干支记载岁、月、日、时的上古历法,是中华历法的始祖。历法的制定者不但要对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记录,还要拥有丰富完备的天文学知识。

    太初:也称为“大初”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

    上元:上古纪元。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

    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朔日: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

    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的总称。

    甲子:干支顺序为第1个。前一个是癸亥,后一个是乙丑。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年称甲子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也就是一个甲子为六十年。

     伏羲历法的制定是以伏羲治世时期的一次特殊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史料记载: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日冬至时,七曜皆会聚于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日为一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所以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对太初上元甲子的计算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公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扬州大学数学教授左铨如等人用现代数学方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进行计算,再次证明了祖冲之的验证结果。《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记载:伏羲木德……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史料记载与数学家们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了伏羲生活的年代距今最少也在五万年以上!同时,考古学家也对此结果予以了肯定,他们认为人类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间应该是在五万年前开始的。

     五万多年!伏羲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已达五万多年!太令人震惊了!看来我前文中根据陶器出现年代来判断的两万多年是远远的低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文字、历法、农耕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原始走向文明,创书契、制历法、画八卦,中华文明早在伏羲时代就已开启!中华文明的文明史长达五万多年!哈哈,看来人类文明史要重写了,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我此时倍感骄傲和自豪!

    伏羲历是以太阳回归年中包含节气冬至的一天为正月初一,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的是均气法。均气法:设每年有十二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如:西历2018年,伏羲历=2018+51477年。

    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人类脱离原始蒙昧走向文明的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阶段,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二、伏羲历以冬至日作为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学意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的天文学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

    三、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纪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四、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采用的是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从而导致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步调不一致,不能正确的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季节的变换。由于计算方法上的缺陷,格里高利历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仅是理论上的,其实际误差可能还要大于这一理论值。

    五、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来计算的,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六、太阳回归年不是一尘不变的,自地球出现以来,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距今约十三亿年前每年大约有五百天,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一年大约为421天,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一年大约有400天,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一年大约为395天,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前一年大约为385天,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一年是376天左右,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年是370天左右。

    七、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就象是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还容易漏风。而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零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永远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八、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地球的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却并无反应。伏羲历则对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良好的反应,因为干支历是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伏羲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将远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1天,这样的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

    以上对比可见伏羲历不但更加精准和符合太阳地球的运行规律,而且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通过对伏羲历的研究使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文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不是五千年,而是五万年!百万年人类历史,五万年人类文明史,放眼全球,有谁能够与之比肩?有谁能不对之仰慕和敬畏?中华文明的起点就是全人类文明的起点,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国就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鼻祖!毫无疑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