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脾汤治疗心悸医案

 昵称37375912 2020-01-21

归脾汤出自《妇人良方》,由黄芪、人参、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用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效果颇佳。

本方属补血剂。中医学所讲的“补血”,并不是指“补充血量”“补养血质”,而是针对“血虚”而设的一种补救治法。补血剂也就是能够消除血虚症状的一类方剂。

按中医理论,“血虚”不单纯是由贫血引起,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血虚与心、脾、肝三经都有密切关系:心血虚则心神恍惚、心惊易悸、失眠易醒;脾不能统血则便血、崩漏,从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虚;肝血虚则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肌肤麻木、筋惕肉瞤(肌纤维抽搐)。

以上都属血虚的表现,而归脾汤具有强壮、滋养、镇静、抗贫血等作用,益气补血,故能消除上述症状。

《严氏济生方》中指出归脾汤就是“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归脾汤使用纯中药式组药方法,药理性质温良,能够补气安神,养心益气。

尤其是对由于血气虚弱、脾溢匮乏所引发的心慌、心悸、心脾两虚等症状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归脾汤主用白术、生姜、黄芪、炙甘草、大枣来调理气息,药性温良,补气通气;酸枣、茯苓、龙眼肉平衡心神;当归养护肝脏、促生心血;远志联通心肾;木香平顺内气、滋养心脾。

《医方考》指出: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术、草皆甘物,故用以补脾;虚则补其母,故用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而补其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理气;脾苦亡血,故用当归补血。

以主药为攻,辅药为养,从内部气与血两个方面调理和疏通,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脾气行健、神宁心安、少梦深眠等症状适量加减。

心主血脉主阳气,血液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荣养脏腑四肢百骸。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气血以营养各脏腑组织,维持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若心血不足,脾气亏虚,则心失所养,心神失摄就会出现心悸怔忡。归脾汤益气健脾,养心补血安神,使脾健气血得以生化,心气足则血运畅,心脾气血充足,心脉需养,则心悸诸症可消。

病案举例

患者,女,75岁,于5年前开始偶尔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1个月,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前严重,日发作数次,发作时心率在130~160次/分钟,发作时患者自觉心慌、胸部有压迫感,气短喘促,烦躁不安。患者平日神情淡漠,食少懒言,健忘眩晕,活动后出现气短等症状,寐差,舌淡胖,脉细。

辨证为: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治宜养心益脾,定悸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用:白术18g,伏神18g,龙眼肉18g,酸枣仁18g,人参9g,木香9g,炙甘草6g,当归3g,远志3g,夜交藤20g,黄芪30g,合欢花10g,生姜5片,大枣1枚。

服用1周后,阵发心动过速基本缓解,发作次数减少,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原方再服6剂,各种症状均较前好转,加减原方服用1个月之后,心慌等症状基本无再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心悸发病率増高,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心悸方面的优势,临床上注意随证加减。心悸应坚持长期治疗,且应避免不良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本文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