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行业乱象——挥向自己人的镰刀

 漫步之心情 2020-01-21

好长时间没更新了,并不是在偷懒,而是在搜索资料,准备今天这篇文章,其实写这样的文章,并不是为了揭露什么,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些阳光背后的故事,避免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半佛仙人写过关于互联网行业咳血的独角兽的系列文章,其实建筑行业也存在这样的咳血独角兽。

建筑行业乱象系列——建筑行业为什么大而不死,死而不僵。

1

建筑行业咳血的独角兽,“知道”的人众众,“了解”的人寥寥。

建筑行业人人都知道这行已经是夕阳产业了,虽然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人人都在说这行不行了,但是你却很少见到他们离开,寻求转型。或者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很少见哪怕一些项目部门经理级别以上的领导离职去谋求职业上新的第二春。

说到职位和级别,我觉得有必要先跟大家普及一下建筑施工行业的领导级别和组织架构,我们就以XX建筑为例。

XX建筑旗下公司分为一级公司、二级公司、三级公司和项目部,从一级公司到项目部该有的部门、该有的行政级别都有,而且从一级公司到三级公司都是只做管理,不做具体的施工任务,所以你可以理解我上边说到的项目的部门经理是多小的官了吧。

即使是这样小的职位,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没有寻求转型,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继续在这行这么努力地前行着。

答案只有一个字——钱。

建筑行业捞钱的方法,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比如过年过节必要的意思、有事没事出去吃喝,完事了再来个下半场等等,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这些耳熟能详的只能算作兼职的收入,并不是主业。

2

建筑行业到现在依然是一个靠人情、讲关系的行业,即使你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但是只要你有关系,那么哪怕在建筑行业格局已经稳定的今天,你依然能够从这个行业分一杯羹。

话说,某国企施工单位一级公司部门领导的一个亲戚,2017年进军建筑行业,当年就接到了工程,年底基本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即使你没有关系,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工作年限做到了项目经理,你依然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依然是上边提到的那家公司,某个项目经理,一个项目下来,北京环内买了套房。

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实现“财务自由”的呢?

比如,一个项目有个工程,A 和项目经理是同学或者其他的关系,项目经理把这个活给你,让你干。那么这个人情你是不得意思意思?

那意思多少呢?行业内已经形成了潜规则,一般是合同额的 2%左右。当然,并不是项目的所有工程的分包商都能由项目经理决定,项目经理也只能吃上边领导剩下的。

就这样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人人有份。这种情况,管理层领导只会给你一个“建议”的分包商,并且这些“建议”的分包商并不会和这些管理层有强关系,这个钱赚的很干净。

3

如果一个项目的合同额比较小,那么项目经理就没多少油水,从分包那里捞不到多少钱。

那么这个项目经理做的就失去了“初衷”,既然不能从分包那里捞到钱,那就从自己人这里捞钱,反正赚到钱就行,管它是谁的。

既然是捞钱,那么怎样才最安全?怎样才最干净?

用半佛仙人的总结就是“业务是正当的,逻辑是流畅的,资金是隐蔽的”

那么材料采购,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项目的承包形式最多、最普遍的就是施工总承包模式,除了人工是分包的,材料都是自己的。

不管是哪个行业,包工包料一定是所有乙方最喜欢的承接方式,只包工不包料,那一般不会有人接的,因为人工费都是透明的、人数也是透明的,没有或者说很难有操作的空间。

在材料上做手脚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方式。

1、保证数量,降低质量;

2、减少数量,保证质量;

3、减少数量,降低质量。

1、保证数量,降低质量

建筑行业所用材料的损耗都特别大,而且很多材料不是一次性的,都是各个项目周转使用,而且周转率都非常高,所以除了前几批材料能够满足要求,剩下的材料都满足不了要求。

所以在建筑行业已经默许一些材料的质量比国标低很多,标准低了但是价格却是按正常标准材料价格结算,那这里就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

2、减少数量,保证质量

这种材料基本都是一次性的材料,这里所说的一次性指的是不能周转使用的材料。

建筑行业所需的材料数量都很庞大,很多材料是无法一个一个点数的,所以一般在数量上做文章。等工程快收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某种材料还缺很多,建筑行业也不是一个很精细的行业,可以找理由搪塞过去,比如小偷偷了,分包单位弄丢了等等,那就只能再买了。

还有比如混凝土、钢筋这种材料,因为点数太麻烦或者无法计数的,一般都采用磅秤来计量。这种偷工减料的方式就跟你在市场买菜一样,秤显示一斤,实际上只有八两。

3、减少数量,降低质量

项目的临时设施,比如阀门、地砖、吊顶等等材料,对质量要求不高,也不好计数的材料,在数量和质量上双管齐下。

据说好多项目,临时设施用的阀门连商标都没有,但是最后结算的时候都是按某国标知名品牌的价格结算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心疼施工单位,痛恨这些无良商家。那可能你还是太稚嫩。

通过以上方式,从这些材料中赚取差价,最后买单的是谁?是公司,并不是某个个人,或者是使用项目的资金。最后钱并不全都装进了这些无良商家的腰包,双方都是心知肚明,但为什么没说破,因为这是一个双赢局。

这也就是一个项目的物资部,原来没有公司分派人的时候,都是项目经理的亲信才能干这个,一般人你想干还轮不上。

4

既然低买高卖能够从中套利,那么还能把这个赚钱锦囊用在什么地方呢?

签订合同。

合同中会确定承包方式,总价合同或者单价合同,如果是总价合同那么不会有太大的麻烦,最后就是多一些合同外的工程款。

但是如果是单价合同,那么在最后结算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某某项目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原本市场价1元的材料,最后按3元的价格签订了合同,整整翻了3倍。但是就这样,结算的文件从公司部门职员到经理,最后到公司总经理都没发现,就这么给分包结完了。

当然有了上边的铺垫,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解为选择性看不见。或者说这是一种赌博,即使被发现了,也能把这个责任推给下面办事的人。

所以就出现了项目亏钱,但是项目经理和公司领导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

5

不管哪个行业,都避免不了一些必要的外协工作,需要各方打点,但是建筑行业更甚。

为了打点各种关系,每个项目都有一定额度的招待费,而且这个招待费是每个月都有的,那这个招待费就成了中饱私囊的重灾区之一。

不管这个月有没有那么多的招待,有没有那么多的支出,每个月的招待费必会按时足额报上去。而且这种报销是风险极低的,因为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这个行业的上下游已经形成了这种惯性,所以对于这样的费用,即使有审计的公司,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6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快要结束了,但是各种捞钱套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建筑行业已经喊了很多年的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等口号,但是行业并没有什么改变,反倒是各种捞钱的骚操作层出不穷。

为什么好多项目竣工结束好几年,依然不敢进行最后结算。

因为亏钱了,不敢结算。

等过上几年,原来清楚项目状况的人离职了,没走的人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能稀里糊涂有什么就按什么报的时候,也就是这个项目最后结算的时候了。

虽已夕阳,但大而不倒、倒而不僵、僵而不死,依旧吸引无数人对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趋之若鹜。

关注我,获取最新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