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乳痈是指由于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乳腺炎。常发生在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 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也可以在怀孕期,或非哺乳期以及非怀孕 期发生。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全身发热。根据本病发病时期的不同,将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外吹乳痈,在怀孕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因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 故统而论之。 1 疾病概述
2 【诊断要点】 好发于产后3 ~4周的哺乳期妇女,乳头破裂或乳汁郁滞者更易发生。 初起有乳头破裂,哺乳时乳头感觉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杨或结块,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舒,头痛恶心,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大便干结。患者乳房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皮色红赤,皮肤灼热,并伴有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加剧,这是成脓期。当急性脓肿成熟时,可以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 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 3 【辨证分型】
4 【治疗原则】 以淸热散结,通乳止痛为治疗原则。 5 【灸法偏方】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艾条灸,每次每穴悬起灸治10〜20分钟,或实按灸5 ~7壮,每日灸治1 ~2 次,5次为一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艾柱隔蒜灸,隔蒜片灸5~7壮,艾柱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灸治1 ~2 次,4次为一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并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艾条隔葱灸,取葱白适量,洗净后捣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2厘米,点燃艾条,在局部悬起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治1 ~2次,5次为一 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艾柱隔姜灸,隔姜片灸5〜7壮,艾柱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灸治1 ~2 次,4次为一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蒜泥天灸, 将独头大蒜剥皮捣烂如膏状,取适量蒜泥敷于疖肿处,外盖油纸, 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 ~2次,如果局部起小水泡者按照常规处理,3次为一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葱白天灸, 取葱白适量,洗净后捣成糊状,敷于患处,外盖油纸,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3次为一疗程。 以上六个偏方适用于乳痈而疼痛剧烈者。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蒲公英天灸,取蒲公英适量,捣烂如膏状,敷于患处,外盖油纸,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3次为一疗程。
取阿是穴、乳根穴、肩井穴、天宗穴、膻中穴,进行仙人掌天灸,取仙人掌适量,去皮刺加10克食盐共捣成糊状,再加鸡蛋清适量调和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换敷1次,2次为一疗程。 以上两个偏方适用于乳痈而高热不退严重者。 6 【附注说明】 (1)灸法治疗乳腺炎,疗效满意。尤其对于初期肿块疼痛而未化脓者,疗效更佳。一般1〜3次即可治愈。如局部已成脓者, 去医院外科治疗。 (2)平时注意乳头淸洁,哺乳期保持乳道通畅,对乳汁过多者须及时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如初期肿块,可以配合热敷按摩, 以促使肿块消散。 (3)如持续高热,肿胀剧痛,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应暂停哺乳,去医院治疗。 温馨提示:灸至发泡有感染风险,临床请慎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