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竹曳悠然 2020-01-21

无经方

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圆光

插图:刚子原创插花作品

写了整整一夏秋的《西游记》解读,虽然也有十几万字,也只是刚刚解读过半。因为眼睛实在干涩的厉害,“啃西游”系列不得不先放一放再说了。本来是想休息一段,可村长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是在烧脑就是在为烧脑做准备,脑子怎么可能停下来?

对仲景先师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渐入佳境,自己总结了很多的个人心得和治病方法也都没有写出来,仅仅给几个好友分享过。有好多朋友劝我出来讲课,但一直没有做好准备,总觉得没有研究彻底,在一些理论上还存在一些磕磕绊绊的没有理清楚。如果就这样授之予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村长做什么都会要求的比较完美,治病更不是儿戏。冥冥之中等待着转机,一直在等待什么,或者什么在等待着我……

秋末,无意间读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如醍醐灌顶一般的通透,理法缜密,感觉“任督二脉”像被打开了一样。此版本并不像温病派所批判的《伤寒论》无温病方之嫌,反而对温病、暑病以及热病都有非常系统而又详细的论述,而且还有专门论述“六气”病的内容和药方。这就打消了村长好久的疑虑,既然天地的“五运六气”为阴阳大道,为何仲景师不讲?知天地运气对人体的影响,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现在知道了不是不讲,是原来没有看到过完整的版本。“桂林古本”把该讲的都讲了,一体圆融无漏无缺,这才应该是圣人的著作的“本来面目”啊!

“桂林古本”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合并在一起的,并没有拆分,共为十六卷。正合仲景师在序言中说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王叔和拆分的,本来《伤寒杂病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战乱而遗失,还多亏了王叔和的搜集整理才能流传于世。“桂林古本”是五六十年代才公布于世的,也就是说此前的一千多年间除了仲景师的后人家传,谁都没有看过这个版本。因为王叔和传下来的版本缺少对温热病的论述,后来才慢慢形成了一个中医的温病派别,用的方子多是根据经验组合而成,理论也和经方的辩证思路差距甚远。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是广意的,并不能仅仅理解为伤于寒,此寒可作“邪”解。广义的“伤寒”有五,指的是广义上的五种伤寒,《难经》第五十八难有载,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既然《伤寒杂病论》是广义“伤寒”之论,不会只有伤寒而没有温热病的论述,但是大家在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中能见到对温病的论述就是在“太阳病”篇的第6条提出温病的概念:“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而后引出风温的概念:“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是没有给出温病和风温的方子。我就一直纳闷为什么仲景师只论述而不出方,以至于后来很多经方派把“麻杏石甘汤”作为风温的方子,似是而非,说不出所以然来……

入冬,在阅读学习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期间,皖南今冬天气太热,加上一百天没怎么下雨,爆发温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说来巧合,一位朋友的母亲就得了冬温,朋友自己也懂中医,开始她用桂枝汤加减来治疗无效。我问诊后得知友母并不恶寒,排除伤寒,又脉浮咽干无汗,加上这几天非常之热,冬天非其时而行其气,判定冬温无疑,用桂林古本的冬温方  (石膏30黄连10 黄芩20 甘草10)一济而愈,效如桴鼓。为什么不能用麻杏甘石汤?因为不对症,麻杏甘石汤的症状是汗出而喘无大热,此冬温需详细明辨。

后,我自己因为前段去重庆吃了太多的火锅,体内热邪一直没有排出去,加上冬天又很热,中了温邪。第二天头痛欲裂,腋下疼痛,胳膊肘内的腺体都肿大疼痛,晚上浑身燥热难受。因为身体腺体属于三焦经管,加上发热头痛咽干,夜晚阴虚盗汗,就从少阳去治,没有用冬温的方子而是用的春温方,小柴胡加天花粉黄连牡丹皮汤。吃后晚上拉肚子三次,第二天基本就全好了,除了头还有点微微的疼,其它都好了。书中说治疗温病微利则病愈,热邪从便而出,真个实言不虚。没过几天又遇到一朋友的母亲得温热病,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舌苔黄腻伴随着夜晚咳嗽。很明显这是少阳病,主症都在了。考虑到体内热重,就在春温病方的基础上加了生石膏30克,基本两付下来就大见好转,此病用小柴胡加生石膏一样会有效,但不会有那么快的效果。

此事后,更让我明白并不是冬天就不能用春温的方,冬天热病不一定就是冬温,夏天的热病也不一定是中暑。现在人被空调冷饮所伤,夏天得伤寒的反而多起来,病名不重要,详细辩证才是最重要的,是柴胡证就用柴胡汤,起码方向上肯定错不了。如果能根据当地时气,考虑更多因素进去,那准确度也就会大大提高。

这几则温病例,更加固了村长学习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信心。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此版本记录的温病,暑病和热病,按照脉证并治重新整理凝炼了一下(非原文),并编写了记忆口诀以方便记忆。注释部分是村长目前的理解,不作定理,仅供参考。因为桂林古本是五六十年代才面世的,很多方子并没有那么多人使用过,只是理论上的推理,为的是方便大家一起学习研究桂林古本。村长才疏学浅,不当之处还请不惜赐教!

毋庸置疑,此“桂林古本”绝对是仲景先师的理法,用的是上古经方。退一步说,就算不是经方,此古本温热病方理法严谨,药简力专,用起来也比后世杂乱的方子好上数倍。

我们在最坏的医疗时代还能遇到经方,还能遇到医圣仲景完整的《伤寒杂病论》版本,是后世子孙福德之所感,怎能不勤加覆护,为往圣续传绝学?中医之昌,应是子孙之昌,中医之殇,乃是子孙之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圆光推介

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温热病脉证并治口诀

温病定义:春秋冬三季爆发的热病为温病,发于伏气,不是直接受外来温热而发。夏天爆发的热病为暑病,为直接中暑热而发。

春温病因冬伤于寒,伏气少阴;秋温病因夏伤于湿,伏气太阴;冬温因冬暖而不寒,非其时而蓄其气。

1、春 温

脉弦急,发热头痛,咽干目眩 ,小柴胡加连瓜牡丹汤。

注:少阳温病现在多用小柴胡加石膏汤,肯定是有用的。但是病不在阳明,用生石膏太猛,徒伤脾胃。而用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并用瓜蒌根,这个组方更好。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黄连清少阴心火,遏热之源,平脉急燥。牡丹皮入血分,不但可以凉血还可以活血。最重要的是温病因为身体缺少津液,血液必粘稠,用凉性的丹皮活血再好不过了,见温热病方有使用牡丹皮者皆是此意。瓜蒌根大补津液,温热病的解决办法即“去热存阴”。

春温伏气于少阴

头痛发热脉急弦

目眩咽干治少阳

小柴胡加瓜连丹

小柴胡加连瓜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劈)12枚 

2、秋 温 

脉大短涩,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便脓血,地黄知母黄阿汤。

注:从症状上看秋温为热淤于里,伏气太阴而发病,因此才会腹中热痛。《伤寒论》说:太阴病身当发黄,这是说太阴为湿所阻,也是热淤于里。不同的是太阴病为“手足自温,自利不渴”,而不是整体的发热伴随着口渴,也不会热到便脓血的地步。地黄属于甘寒的药,去热的同时还可以增补津液,用黄连因为秋温由夏伤于湿所致,黄连苦寒且燥,去热去湿止热利,不用苍术去湿因为苍术是温性药,等同于火上浇油。阿胶是迅速生血用的,不但生血而且还可以止血。

秋温脉大渴发热

腹中热痛便血脓

伏气太阴夏伤湿

地黄知母黄连阿

地黄知母黄阿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3、冬 温

脉沉实,时而硕大, 发热腹痛 ,夜咽干痛 石膏连芩甘草汤。六七日不大便,大黄连芩甘草汤。

注:冬天本来就干燥,人容易皮肤干燥口唇起皮,天干物燥之时再加上外界温邪,燥上加温,燥愈燥。阳明为燥金,同气相求,温邪首当伤胃。发热耗损人体津液,腹痛是因发热肠胃干燥所致,用生石膏降阳明燥热。不大便依然是因为阳明燥热烁干津液所致,适可急下存阴。

冬温脉沉时大硕

腹痛咽干伴发热

病因时寒气反暖

石膏连芩甘草添

若见一周无便解

大黄连芩甘草见

石膏连芩甘草汤方:

石膏(碎,棉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4、风 温

脉浮弦而数 ,发热头痛面赤,手足拘急,连芩栀子牡芍汤。

注:《伤寒论》太阳病第6条提到风温病特征,发汗已身灼热,阴阳脉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温病一般都具备口渴而不恶寒,理论是身体津液虚,因此不可汗不可下,汗解犯虚之忌。发热头痛面赤,阳气浮于表而上,栀子为阳明药,阳明主面。连芩清热,芍药收敛津液,缓手足拘急。

风温阴阳脉俱浮

发热头痛汗自出

口渴嗜睡不恶寒

连芩栀芍加牡丹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劈)十四枚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5、湿 温

脉大而数,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猪苓汤加黄连牡丹。

注:湿温说的很清楚,其人素有湿,湿乃是太阴病范畴。如果在没有得湿温病之前,像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肾着汤,真武汤皆能健脾去湿,具体要看身体寒热和湿的位置。有湿之人受温邪侵袭,因湿邪阻经,体内淤热无法透表,才从大便去。此方用分消水道之策,让水从小便走从而泄热,一则排平素之湿,二则清血分之热。

湿温为病脉大数

发热唇焦为湿阻

下利腹痛分水道

猪苓汤里加连牡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6、温邪干心

脉急数上寸口,舌赤咽干,心中烦热。(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注:此少阴温病主方,加芍药鸡蛋黄即黄连阿胶汤,治温邪干心,血热,心烦不得眠。也可以治疗因为血热而导致的皮肤病,白癜风类。

温邪干心上寸急

舌赤咽干兼热烦

若不得眠需凉血

连芩清热加胶甘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7、温邪乘肺

脉浮而数大,口渴咳嗽,鼻血不止,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注:麻杏石甘汤之变方,如没有鼻血此方依然可用。热不从表里去反而有鼻血出,此热在上焦,属局部受热,出血严重可适当加阿胶。

温邪乘肺脉数大

口渴咳嗽鼻唇干

见人时有鼻血出

黄芩石膏杏草添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碎)半斤

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甘草(炙)一两

8、温邪移肾

脉急而数,下尺中,发热小便赤数,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小腹热痛,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注:由温邪入泌尿系统而引发的肾炎或者膀胱炎。小腹热痛温邪在膀胱,黄柏秦皮皆入肾经,地黄滋补肾阴,茯苓泽泻利水,热从小便走。

温邪移肾尺下急

小便赤频兼发热

水汽下腰腹热痛

地黄黄柏秦茯泽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9、大 温

脉急大而数,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大黄黄连牡地香蒲汤。若喉闭,针少商令出血。

注:温病高热太过,似中暑神昏,清热滋阴的同时也需开窍。此香蒲应该是用蒲根,蒲根的气味和石菖蒲很像,气味芳香辛烈。不同的是石菖蒲性温,而蒲根性寒,故选用之,当然也可以加少许麝香以助汤药开窍之力。

大温热重脉大数

头晕齿枯似病暑

神昏面乍窍需开

大黄黄连牡地蒲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10、温病过下补救法

温病下之便溏自愈,利不止必腹满,茯苓苍术炙甘草汤。

注:此方为温病下之过猛而利不止的补救之法,温病下之则热从便出,如果此人脾平日就脾胃虚寒,可能下之利不止,腹满因中焦虚故。用苍术茯苓重新建立中焦气化,不用理中丸,因理中丸有干姜,恐更添热故。

温病下之利不止

腹满胀气中焦寒

茯苓泻利开水道

苍术健脾甘草添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一两

二、温病误治遗留三焦

温病的治法为“去热存阴”,这是千古不变之法。一方面清热,一方面把津液补进去,所以不能发汗也不能下。如果热邪在下焦可以用咸寒的药物通利小便但同时滋补肾阴,温邪移肾的方子就是很好的例子。用地黄滋补肾阴,泽泻利水,热从小便走。

温热病医生如果用了汗法下法,从而导致身体津液更加的亏虚,热会更重,温邪遗留三焦皆用清法。

1 其在上焦,舌謇神昏,栀子黄芩半夏甘草汤。栀子(劈)十六枚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2 其在中焦,腹痛而利反复,唇口干燥,白虎加地黄汤。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3 其在下焦,腰以下热,齿黑咽干,百合地黄牡半茯苓汤。百合(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三、暑病脉证并治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暑病当汗出,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

注:暑病和温病相比热更重,温病多是伏气所致,冬温为非其时而行其气。所以,在春秋冬爆发的热病为温病,而在夏天爆发的热病称为暑病。

1、暑先伤肺,寸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看似口渴汗出相似白虎堂症,不用白虎堂而用竹叶石膏汤因脉不洪大,寸弱肺气虚,竹叶石膏汤有麦门冬滋养肺阴,余药去热生津。

暑气酷热肺先伤

右寸脉弱口渴状

神昏气短汗自出

急备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洗)半升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炙)二两

2、太阳中暍,脉浮而大,发热,汗出口渴,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

注:户外工作的人被太阳暴晒之后,热循经入里,伤寒是太阳经受,伤暑则是阳明经受,发热汗出口渴这都是白虎汤证。此人参为党参,健脾生津液,黄连去少阴之火源,阿胶入血分。

太阳中暍因暴晒

脉浮而大汗出快

发热口渴津液干

白虎参连阿胶在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棉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3、伤暑肺液伤,脉浮数,发热烦躁,声音嘶哑,百合地黄牡蛎汤。

热入肺,肺部干燥,需润肺。牡蛎咸寒除烦,百合色白入肺,地黄滋阴去热。

伤暑若见肺液伤

发热烦躁津液光

声音嘶哑脉浮数

百合地黄牡蛎汤

百合地黄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4、伤暑,脉弱而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入水则吐,瓜蒌茯苓半夏黄连甘草汤。

注:酷似五苓散症,但五苓散有桂枝,桂枝性热不易用。五苓散治口渴小便不利,为膀胱气化失司。此心下有水气非膀胱气化问题,应先去水,瓜蒌开胸除痹,茯苓半夏去水。

伤暑脉弱而又滑

心下水汽不得发

汗出咳渴欲饮水

瓜蒌茯苓连甘夏

栝蒌茯苓汤方:

栝蒌(共皮子捣)大一枚 茯苓三两

半夏(洗)三两 黄连二两 甘草(炙)一两

5、伤暑,脉浮滑,发热无汗,水行皮肤中,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瓜蒌根茯苓半夏汤。

注:伤暑本该汗出散热,但汗水到达皮肤之后无法通过毛孔开散,先喝热水令毛孔开。

伤暑脉浮伴发热

水行肤中汗不得

需饮热水宣汗出

竹茹瓜苓半夏作

竹茹半夏汤方: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6、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

注:此恶寒应该不是全身恶寒,白虎加人身汤治阳明病口渴心烦其背恶寒。

太阳中热传阳明

汗出恶寒兼身热

津液速补热需清

白虎加参解口渴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棉裹)一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7、太阳中暍,脉微弱,身热疼重,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所致。猪苓汤加人参。

注:少阴病热化

太阳中暍脉微弱

肤中疼痛兼身热

缘由夏月伤冷水

猪苓汤与人参合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8、暑邪干心,脉数,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注:不论是温邪、暑邪还是热邪皆能干五脏。区分就是看季节发病,春秋冬为温邪,夏为暑邪,而热邪不定,需详细以脉症辨别

暑邪干心脉数烦

夜晚难寐卧不安

舌赤谵语有大热

黄连半夏有石甘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碎,棉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9、太阳中暍,脉细弦芤迟,手足厥冷,小有劳即身热,前板齿燥。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注:素来脾胃差的人的如果中暍,身体没有多余的津液去散热,平时喝建中汤类健脾是预防此类病的关键。此方一方面除阳明热,一方面用来建脾胃。

太阳中暍脉芤迟

手足厥冷脉细弦

小有劳作即身热

前板齿燥津液干

此人素来脾胃差

阳明太阴二病兼

白虎汤清阳明热

桂芍人参脾胃建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棉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10、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

注:阳明病主症大汗出,头晕因津液极速损耗而致,脑部缺少供给,因此脉弱,此症也可以适当加天花粉。

伤暑脉弱最需辨

症见口渴出大汗

津液暴脱见头晕

人参石膏竹夏连

人参石膏汤方:

人参三两 石膏(碎,棉裹)一斤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四、热病脉证并治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1、热血干心  

脉洪而数,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黄连黄芩泻心汤。

热邪干心脉数洪

面赤口烂心中痛

若是恶心颇欲呕

黄芩黄连此症用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2、热邪乘肝

脉弦而数,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连芩半夏猪胆汁汤。

热邪乘肝脉数弦

身热胁痛言语乱

症似少阳需缜辨

连芩半夏加猪胆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取汁)大一枚

3、热邪乘脾

脉数而大,腹中痛不可按,不可仰卧,大便难。大黄厚朴甘草汤。

热邪乘脾腹痛连

不可仰卧不可按

脉数大而便不出

大黄厚朴甘草添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4、热邪乘肺

脉短而数,口渴,喘,咳,引胸中痛,不得太息。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热邪乘肺脉数短

口渴而咳时有喘

不得太息胸中痛

黄连石膏半夏甘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石膏(碎,棉裹)一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三两

5、热邪移肾

脉沉而数,咽中干,腰痛,足下热,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

热邪移肾脉数沉

其人腰痛咽中干

津液枯损足下热

地黄黄柏连夏添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洗)一升 

附 录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村长侃中医

圆 光 

忧村长

音乐人 

中式禅歌代表人物之一

古中医经方文化践行者

师从著名古中医文化学者刘希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