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看望荆公,这首绝句语短情长,最后7字蕴含深远

 江山携手 2020-01-22
生活充满艰辛,也是五味杂陈;人生悲欢离合、更是波澜曲折。有人一辈子贪图安逸,却精神空虚;有人一生命运多舛,却苦中作乐。
李商隐叹息聚少离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不甘沉沦,“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更要知足常乐。下面介绍的是苏轼看望荆公,这首绝句语短情长,最后7字蕴含深远。
  • 次荆公韵
宋代:苏轼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元丰七年,神宗下手诏说:“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于是把他从黄州团练副使,改任离京城较近的汝州团练副使。这年八月,在赴汝州途中,苏轼到达金陵。
王安石自熙宁九年罢相后,退隐于此。王安石知苏轼到来,穿着野服,骑着毛驴,来到江边与苏轼会见。在这次相会的一个多月中,苏轼步韵和了王安石多首诗,此为其中一首。
这首诗如异峰突起,以如椽大笔,绘出了一幅染有凄凉情味的画图:一位垂暮的老人骑着毛驴,走在往来于钟山的路上,那孤独的身影进入山陂逐渐渺茫,越来越看不清了。这就是当年上万言《言事书》,后来又厉行新法的宰相王安石!
据记载,王安石再罢相后,居金陵钟山,平日常骑驴而行。王安石也曾说,“天厩赐驹龙化去,漫容小蹇载闲身。”可见苏轼的句子是记实,也饱含着诗人的深厚同情。苏轼来此看望他,二人同游钟山,诗酒唱和,相处甚欢。
次句再把这种深情浓浓地染上一笔,“想见先生未病时”。王安石比苏轼大16岁,此刻既老且病。一声先生,表示出对王的尊崇,一切前嫌都捐弃了。两人过去虽政见不和,但对王的品格オ学是饮敬的。对于病后稍愈的老人,却是“想见未病时”真挚之情,溢于言外。“诗贵情,情贵真”,正是此诗的特色。
两位大文豪胸怀开阔,他们不仅不再纠缠昔日的恩怨,而且在文学上还成为真正的知音。虽然荆公邀请他搬到金陵居住,但当时的东坡依然不忘红尘,便委婉地拒绝了这次邀请。等到荆公去世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轼的生活虽然更加艰难,却依然高度赞颂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诗人们促膝交谈,苏轼也挥毫泼墨,“劝我试求三亩宅”,这是这次两人金陵晤面言谈之语。后来苏轼上荆公书写道,“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王劝苏买田金陵,相从林下,大概是以便往来,但也是对苏轼坎坷仕途的关怀。
对于王安石的盛请关注,苏轼的回答是“从公已觉十年迟”。从王安石熙宁七年首次罢相,至元丰七年与苏轼相会,恰好十年。最后7字意义非凡,诗人说自己早就该杖履相陪,既表示相从恨晚,对“劝我”作了友好肯定的答复,也委婉地表示对从前顶撞的歉意。对这些宦海浮沉的诗人,一旦有求田为事的思想,便可以从此通诗说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