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名词|行星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行星 planet 定义:围绕太阳或其他恒星运行、质量大到足以呈现为流体静力学平衡形状(接近于圆球体)、且已经清空了其运行轨道附近空间区域的天体。 学科:天文学_太阳系_行星科学 来源:《天文学名词》 相关名词:类地行星 太阳系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 【延伸阅读】 行星是围绕太阳或其他恒星运行,质量足够大而自身不会发光的天体。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称为太阳系行星;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称为太阳系外行星。 “行星”的概念起源于古代。古人观望夜空时,发现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恒定不变的,因而称之为“恒星”;只有少数几颗星星总是在星空背景的恒星之间不断穿行,因而称之为“行星”。 人们肉眼能够看到的行星共有五颗,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中国古代称之为“五星”或“五行”。古人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五颗行星与太阳、月亮一样都围绕地球运转,这种观念即为“地心说”。直到16世纪中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的“日心说”问世,人们才认识到这五颗行星原来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而地球本身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在望远镜发明和万有引力发现之后,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三颗肉眼无法看到的行星,即天王星(1781年)、海王星(1846年)和冥王星(1930年)。从此,人们就把上述“五星”和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一起称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行星”一词具有两重含义:既指在星空背景的恒星之间不断穿行的星星,也专指围绕太阳运行的星星。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做出严格的定义。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第26届会议上通过决议,开始启用“行星”概念的正式定义。 正式定义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做出的,核心内容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一方面可以使自身演化至规整的圆球形状,另一方面又可将其运行轨道附近的空间区域“清空”,即把其他的天体全部吸积、清除。根据这个定义,冥王星因质量太小而被从行星的行列中移除。太阳系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冥王星属于矮行星。 “行星”概念的正式定义,同样适用于太阳系之外的、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太阳系外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 刘炎) 责任编辑:王硕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每日科技名词、每日科技史、阿尔茨海默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