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青木森森 2020-01-22

经常能看到一些篆刻的初学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把字典里查到的篆书,拼在一起,就是一方印了。所以,印面里气势纷杂、呼应、对比等关系无序无章,其实,是因为没有对所采用的篆书进行“印化”。

大师吴让之的“观海者难为水”,刻了三次,通过对文字篆法的处理,达到了与印风相和谐统一的布局。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从几方印中,看出,“海”、“水”、“为”等字有着或上下左右排列,或不同的笔画穿插挪让之类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一个“印化”的过程。

所谓的“印化”,其实就是把选定的文字为适合印面的形式而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变化。这种变化,大部分是削弱文字的书法特征,而“化”成更适合印章特征的文字。

我们创作选择篆书的时候,可能来自不同的时期风格的文字体系。在篆刻艺术语言的统摄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特点,如古玺、汉印、押印及元朱文等各有自己的“语言分支”。在篆刻创作中,不但要保持基本表现语言,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特点的“语言分支”。所以,这里存在着“印化”问题。

其实,“印化”的过程就是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的应用过程。平时怎样去理解和表现印的风格、气韵等因素,这时就显露出来了。如果学习过程积累的还不够,这时自然就会捉襟见肘了。


为什么从汉印入手学习篆刻?一方面的其印的高古,另一方面就是其端方正直,平稳工整,是非常容易做到“印化”。甘旸在论印时曾说过:“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汉印之妙皆本乎此。”

尤其是缪印篆的使用,更是为印化做好了完全的转化工作。其平直和屈曲回绕,都是为了布局的端庄和布满,所以,此时的满白文等布局模式是“印化”里最容易掌握和用来创作的模式,所以初学汉印,更容易入手。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印化”,首先要“势”上的统一。

王夫之在论“理”与“势”的关系中指出:“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迨己得理,则自然成势”,“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也”。篆刻创作中一样的道理,“势”不对,则“理”不顺(关于篆刻中的“势”,本人也在头条发过图文,可以参照)。我们今天看古玺、汉印真是精彩,有些印令人叹为观止。在发展到明清时期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时,一些文人、印人开始捉刀就石,出现了一些印因为缺少“印化”过程,呈现了篆书拼凑的作品,如下图,我从《飞鸿堂》印谱里择几方,我们能有所感受。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当文彭、何震、邓石如、赵之谦等大师出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等理论体系的出现,让篆刻不仅衍生了多种的流派,更是“印化”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我们今天再看吴昌硕、齐白石的印,无论是苍古风貌,还是雄强霸悍,都体现在他们的篆法结字、谋篇布局、甚至到边栏、残破等细节之处,无不相融于整体的印风气韵。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齐白石篆刻作品

打造“势”上的统一,实际是侧重于篆法的统一。篆书发展历史跨度最长,而且变化的风格面目也最丰富。,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篆书、战国时秦的篆书,秦统一之后的篆书,汉朝的篆书等等又各不相同,同时期金文里的篆书又不同与石鼓文里的篆书,不同时期唐宋印里的篆书与明清印里的篆书又各有面目……。甘旸在《印章集说》里说的:“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以更改其篆,近于奇怪,则非正体。今古各成一家,始无异议耳。”

我们纵观历史上大师级篆刻家,基本都是有自己独有的篆法体系,这个体系支撑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面目。


“印化”,然后要在布局上韵味的统一。

如果上面所说的“势”是关乎篆法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关乎“章法”了。

我们在印面的布局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对比、呼应关系,实际这是“印化”过程中,也就是印稿设计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如曲直、疏密、粗细等等。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印人不仅要把做要篆刻文词的篆书做统一,还要在布局上把这些关系处理得尽量完美。

同一文词,大师刻了三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篆刻的“印化”

上图是陈巨来篆刻印稿设计的墨稿,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如何做到在“印化”里的风格统一,呼应对比关系的统一。第一方的“长水”,无论从字典里查到怎样的篆书,在这里都转化为流动宛转的曲线;而在“四部堂”这方印里,都曲直线的排列,几处小的弯曲笔画,幅度不大,互相呼应,整体和谐统一。


#篆刻爱好者##书法爱好者##书法#

(文中所用图则源于已出版的印集刊物,版权归属原所有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