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街市,我们习惯于车来车往,畅则疾驰而过,堵则怨声载道。偶尔走路,也是行色匆匆,或者怀着某种目的地逛街购物,很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条街或一段路。 前不久,家人小手术住院湘雅,我每天前往陪护。起始,我驾车过去,几次都找不到停车位,特别恼火。后来,改坐地铁。从地铁站到医院只有不到900米,又正好是冬季晴好天气,走一走晒一晒也蛮舒服。
地铁站被一处建设工地包围着;从地铁口出来,要穿过一段挡板夹起的狭窄过道,才能达到正街。 地铁口停着三四台载客的出租摩托车,也是我们常说的“摩的”。不知是因为空间太小,还是因为师傅在闹市胆怯,“摩的”邀客没有在郊外汽车站那样“野”,只是轻轻问问,或摇摇车头示意。“摩的”师傅的衣服看上去有些脏,冬天的风又有些刮脸,谁会去搭乘这样的“摩的”呢?我想应该只有乡下来的男子汉才敢去坐吧。但是,我发现每次擦身而过的“摩的”搭乘的多是女性,其中不少还是穿着时尚的女孩,双手捧着智能手机“远远”地坐在后面,玩惊险似的。 这个观察结果,还真出乎意料!我不敢访问,默默做过N种分析,最可能的应该是女性勤俭持家的本性使然,要赶时间又舍不得花钱打车。 这条过道很窄,有100多米长。中段有一处约三五平方米的小空地,是破碎的砖头铺成的,坑洼不平。我第一次路过时,有个老头在这里烤红薯卖。烤红薯的香味弥漫在过道里,很有诱惑力。过了一天,空地又多了一个老太摆地摊,摆着粉丝、小干鱼等很少的三四样吃货。路人伸手可及,但大都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讨价还价。这里的生意并不火爆。摆摊的老人却十分悠然,因为不用担心城管的驱赶,更不用支付高昂的租金。 在我生活的这座文明城市,摩的、地摊因不“文明”早被赶走,难觅踪影。由于这处工地的围挡,这里成了闹市中心城管的真空地带,他们才可以重抄旧业,安逸地生意。 走出夹道,街道两边是低矮的老房子,正在拆迁。围挡背后露出的“洗货”广告,依旧显示着曾经的繁华。 高音喇叭里,一个阿姨在用地道的长沙话广播着,甚至不是“塑普”,而是纯正的长沙方言。第一次听到,我还以为是钉子户在“含冤控诉”呢。仔细一听,恰好反了,是社区的干部在做拆迁动员。只是与我们过去听到的广播宣传不一样,腔调不是普通话,内容也变成了邻里式的谈话。我走过这段500多米路,大概就知道这是地铁6号线建设的一个拆迁项目,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早点拆迁早点拿钱去买新房,现在房价上涨快,早买新房可避免房价上涨的损失,就是存银行或理财,也有利息,等等等。阿姨的广播很中听,比领导念报告要有说服力,比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要有亲和力。 墙头的拆迁补偿公示栏,详细列出了每户的补偿数额。对于我这样的工薪族,数字大得很诱人。我相信,拆迁户听了大妈的动员,会更加动心支持拆迁了。 其实,与老百姓说话,就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那些鲜活的群众语言,成为了人们喜欢的“金句”。 也许这个书写感言的人,他也曾经满怀青春的梦想来到长沙,来到解放西路。几经风雨,几多血汗,但青春尽逝,梦想难圆,唯有这截空白的广告牌可写下他的惆怅。
拐弯后,人声鼎沸,车流不息…… 每次走过这段街道,我都好像在欣赏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总能从鲜活的画卷中读到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图景。 |
|
来自: 159073706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