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贫记事之五

 15907370666 2020-01-22

这个村,重点是查危房改造情况。

我们随机抽取了三户。

车从村部开出来,绕过一个弯,路边有一处小工地。村干部说这是一个在建的危房改造户。

建筑工地位于道路南边一块凸起的小丘上。小丘的南面是一丈多高的坎,坎下是水田。小丘不大,刚好布局下在建的房子。

工地上有四五个人在忙活。房屋基础已完工,墙体也已砌了几层砖。三间房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面积。他家里两口人,按政策只能建45平方米,另可配套25平方米生产用房,最多也不能超过70平方米。我们量了量,面积没有超标。

当我正准备转身离开时,突然发现靠路的墙没有门。“房子的大门在哪边?”我问村干部。

村干部看了看,又想了想,指着房屋西边尚有的一块小空地,“应该是那边。”

“坐北朝南,坐北朝南,当然在这边啊!”在南面工作的工匠似乎在讥笑我们。

南面就是靠着高坎的那边。从道路绕到南边,在房屋拐角处已不足一米的空了,前面更没有空地。

“这怎么方便啊?”有位同事问道。

没人回应。看神态,户主对这个设计也十分满意。

我们只好轻轻地低咕几句,装着“无知”地离开了。

第二户全家四口人。村干部说人没在家,但新房已建好。

我们也决定去看看。

在一口池塘边,我们看到了他已倒塌的老屋。再靠里一点,是一排漂亮的楼房;楼房的后面,是比楼房更高的高速公路。

村干部带着我们向楼房走去。莫非危房改造成了楼房?这是扶贫政策绝对不允许的。

村干部带着我们径直走到楼房后面。后面与高速公路之间还有一点点空间,对应着楼房建了几栋低矮的杂屋,用于饲养牲畜或作旱厕。

我们忍着微微的臭气,一脚高一脚低地艰难前进着,终于在杂屋之间找到了危改新房。

新房子是单层砖房,与杂屋一般高。从正面看,是一间房,宽约4米,安装着双开大门。往里看,有三间,纵排的,里面两间房装了小窗户。整个房子被包围着,不透风,更难见到直射阳光。

村干部说,这户主要是因病致贫。

健康人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生病的。但房屋已经建成,人已入住,又能怎么整改呢?

第三户很热情。

去之前,村干部就电话通知了他。但我们到达时,他还没到,门是关着的。

新房刚刚建成,还没有入住。我们绕屋看了看,房屋的基础做了五间,建成了三间小的,有两间大一点的砌了几块砖就没往上建了。他家里只有两个人,建五间就要超面积了,肯定是政府让他停建的。

看一圈后,我们发现整栋房屋没有窗户。村干部不相信,又一起看了一圈,还是没有。

这时,一个矮个老头快步流星地走过来了。一手拿着一盆黑乎乎的花生,用柴火爆炒的新鲜花生;一手提着一壶开水和几只一次性塑杯。老头寄居在嫂嫂家里,火急火燎从那边带过来招待我们这些省里干部的。

老头一边连声“对不起”“感谢政府、感谢领导”,一边在地上为我们泡好了茶。

我们先聊了聊他家里的情况。

他家户口是两个人,有一个儿子,今年29岁了,在广东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他很想将房子建大一点,给儿子娶个媳妇回家。但政策不允许,他也拿不出钱,所以只建了基础。

他还有个90多岁的老母亲,由他与嫂嫂轮供着,但户口不在他这边。旁边这个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是给老母亲准备的,反正只要一张床,老母亲已不能下地活动了。

“你的房子没有窗户啊!怎么通风啊?”我问他。

他用手指了指墙顶角,“可以通风的,留了管子。”

“这通风也不够啊!”我细一看,确实墙顶角处有一根直径2厘米左右的塑料管。

在我们的追问下,老头告诉我们,这个房子政府补助了3.5万元,实际已经花了快5万元了,安一个窗户要一千多元,他实在搞不到钱了,就只好先装根水管通风。

正好镇党委书记也闻讯赶来了。我当场嘱咐书记,一定要想办法帮老头安装好窗户。

回到省城的第三天,县里就给我发来了微信照片,窗子安好了。

  【住房有保障,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贫困户危房改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该改的,基本都改了;可改可不改的,也改了不少。但有的危房改造,好事没有办好,出现了诸如前文所述的系列问题。住房安全不仅包括房屋结构性安全,不能垮塌;还应包括居住环境安全、卫生健康安全、配套设施安全。工作中,往往对前者关注较多,而对后者关注不够。贫困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一些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基层组织的指导与引导才能办好。因此,基层扶贫工作者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才能将脱贫攻坚战真正打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