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贫记事之一

 15907370666 2020-01-22

题记: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我有幸成为省扶贫督查员,走访了许多的贫困家庭。其间,有些贫困故事令我难忘与感慨,遂择而记之。

他,信访举报人。

我们从资料中看到,他举报的问题得到了查实,并且对当事人有严厉的处理。

走访他,期待他的正义能为我们的督查曝更多的料。

我们过去时,他父母正在家。老人年近六旬,身体还硬朗。 

房子是土砖老屋,与周边的楼房相比,显得有些寒酸,但还能住,不能算是危房。

“他家也是贫困户。”随行的村干部向我们介绍的时候,一个青年男子回来了。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人。三十多岁。未婚。虽有些落泊,但曾是武警,身板结实。

他举报的易地搬迁扶贫对象因不符合条件,已清退了全部款项,相关的责任人员也进行了问责。

对这个处理结果,他并不满意。因为他的目的不是要清退别人,而是自己要享受易地搬迁扶贫政策。

交谈中,他一再强调自己家穷,没有收入,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

这时,我对他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挣钱呢?” 我问他。一家三口,身体健康,在农村都还算响当当的劳动力。

小伙子的回答很认真,慢条斯理。

“我是抽烟的。在家里,抽5元钱一包的白沙烟就可以了;如果外出打工,有朋友,至少要抽芙蓉王烟才行,几十元一包。有时候朋友一起玩,还要下馆子吃饭。打工挣的钱,花掉还不够,所以还不如不出去。”

我们啼笑皆非。

他似乎看出了我们的不满意,继续说:“我身体也有病。”

“什么病?”我实在看不出他的病。

他把鞋袜脱了,扳开了脚趾。“我的脚,臭——”

“这是脚气啊!”我再次认真地瞧了瞧他,没发现有什么神志不正常的。

为了帮助他脱贫,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岗”——清扫马路,每月工资1000元。

但村干部不叫,他就不扫。

我们下午离村时,村道上散落的垃圾依然如故。村干部只好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

懒汉,该不该扶贫?这是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难题。不扶,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不能实现;若扶,将国家扶贫资金花在懒汉身上,不仅懒汉不能真正稳定脱贫,而且会伤害勤劳致富的人们的感情。除了因懒致贫,还有因自身“黄、赌、毒”致贫,同样得不到群众的同情。各级都要求扶贫先扶志,但“志”绝不是说扶就能扶出效果的,“志”在于自我觉醒。如果为了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不分黑白给政策,一个口径搞考核,就会失去公平正义,就会产生错误的政策导向。民间传说,有农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长大后要当一个贫困户。可见,扶“志”之不易,正“志”之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