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字解读】08期

 冬不拉拉 2020-01-22

    【甲骨文字解读】08期


“得'字曾经历三次讹变

原作者:范永庆


   
                 

       先说说“贝”字。甲骨文的“贝”是个典型的象形字(见图①)。商代以天然海贝为货币,在社会上流通和使用,贝币被穿起来,通常五贝或十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朋是基本计量单位。青铜器铭文中有很多国君赏赐臣下贝币的记载。商王武丁的正妻妇好的墓中,就曾出土了近七千枚贝币。“贝”又是一个部首字,凡是与钱财有关的字,大都由它组成。如:“買”、“貴”、“貯”等等。贝象征着财富。

      甲骨文的“得”字,就是一个与钱财有关的会意字,它有三种写法(见图②)。前两种(左起)写法是以手持贝,会“得到”之意,最后一种是加了“彳(音chì 行字的省写)”的,表示行走在路上捡到的钱,谓之“得”。比较起来,似乎后一种写法表意更加明了,许慎解释:“得,行有所得也”。说的就是这后一种。

      “得”字造出后,到形成今天使用的汉字“得”,其间共经历了三次讹变(见图③)。首先是金文(左起第一),在传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把“贝”字下方封了口的写法,变成了“目”字;其次,到了小篆(左起第二)中,不但把“贝”字写成了“见”,还把下面的“手”字加横划,变成了“寸”字,这就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有的人忽而写“见”,忽面写“贝”,此时写“手”,彼时写“寸”,莫衷一是(比如篆书大家昊大澄)。最后是隶书(左起第三),直接把“贝”字下面的两个点变成短横,写成了“旦”字。楷书从之,就是今天由双立人、旦、寸构成的“得”。

                                                                                  此文发表于《中老年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