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寥斋 2020-01-22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契诃夫

文学即人学,品味文学就是感悟人学,在品读文学的过程中,对文学本身甚至“人学”都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一生之中创作了六百多篇小说、七部戏以及四千封书信,著作等身。不同于以往注重幽默或者讽刺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契诃夫有着独到的作品风格,幽默中带着讽刺,讽刺的背后带着悲悯,他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中流出的。

一、契诃夫其人及文学作品

1、契诃夫其人

契诃夫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叫做塔甘罗格的小城里,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着暗淡贫穷的童年,生活艰难,对于底层人民或者说“小市民阶级”的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庸俗世故有着亲身的感受与了解,这奠定了契诃夫日后的创作基础,在俄罗斯幽默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以及契诃夫本人一向的幽默性格,使得契诃夫的成长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发扬了普希金的现实批判特色和果戈里的幽默传统。

而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新意,他只是他所见所感全部倾注到作品中,塑造出个性迥异的人物却又不加评判,只是让读者自己感受,正如契诃夫自己所说: “当代剧作家只会在他们的剧本里填塞天使、恶棍和小丑们。我要与众不同。我不要单单塑造一个坏蛋,抑或一个天使,我不会指责任何人,也不会袒护任何人”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2、契诃夫其文

契诃夫的作品总是带着耐人寻味的幽默甚至是尖刻的讽刺,他笔下的描写总是带着灰暗的色彩,读来让人觉得难过,就像在《万卡》(《凡卡》)中,小万卡写给爷爷的信只是署名为“乡下爷爷收”;《胖子与瘦子》中两人多年的友谊最终变了味道;还有那个吃牡蛎的小孩子最终只是被牡蛎壳伤到了喉咙;读来让人压抑,但是在压抑之后却还隐藏着极深的希望,正如翻译家童道明说:“契诃夫的作品是值得阅读的,它永远都不过时,也永远都在映照着人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二、契诃夫的幽默

契诃夫被托尔斯泰誉为“一流的幽默作家”,他的幽默不只是单纯的让读者感到好笑,而是一种忧郁的幽默,一种沉重的幽默,读者读后尽管也会觉得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态度好笑或者可笑,但是在觉得可笑的同时,又觉得无奈,他的幽默是一种苦涩的幽默。契诃夫的幽默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他的幽默也可以分为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幽默中的讽刺

提到契诃夫的作品,总会想到“幽默”与“讽刺”两个词,这的确是契诃夫大部分的作品主旋律,无论是小说还是喜剧,都有一种独特的讽刺幽默的意味,在《变色龙》这篇中尤为显著,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的狗的态度以及穿脱军大衣的动作和语言,在穿脱军大衣之间反复,在为小狗辩护和为小市民之间辩护之间反复,在幽默中体现出契诃夫对当时军警宪兵当道的俄国社会现实的讽刺,对溜须拍马的宪兵的浓浓的讽刺。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19世纪初俄国社会

在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幽默中的讽刺,契诃夫的戏剧尤其是他的喜剧作品,无论是《樱桃园》、《万尼亚舅舅》还是《三姊妹》,看似喜剧与幽默的背后总是有着浓烈的讽刺意味,像《万尼亚舅舅》,与其单纯的称之为喜剧,不如说是悲剧中的喜剧,甚至是“一则小人物的悲剧”,幽默中的讽刺意味浓烈。

2、幽默里的辛酸

契诃夫通过运用幽默与讽刺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写作风格,他的幽默中除了讽刺还有着辛酸。这辛酸是因为他自己的早期经历,能够清楚描述底层人民的辛酸,《万卡》中悲惨的学徒生活;《一个文官之死》中被喷嚏吓死的文官;《牡蛎》中饿到幻想吃“餐盘、餐巾”的小男孩与“何不食肉糜”的吃牡蛎的人的残酷对比;全都是他带有辛酸意味的幽默,让人想笑却笑不出来,勉为其难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

3、幽默背后的同情

在显而易见的“幽默”与“讽刺”的背后,是契诃夫深沉的同理心。在幽默的背后是他对底层人民甚至是他一直讽刺的“小市民”阶级的深沉的同情。还是《变色龙》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读到对警官的讽刺,在背后还有着对警官的同情,尽管毫不留情的讽刺警官的反复与虚伪,但是还有着对警官的无奈的同情;在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中,也是如此,尤其是《海鸥》,或许正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人生是一场喜剧一样,虽然契诃夫把《海鸥》定义为喜剧,但《海鸥》的内核或许是一场悲剧,无论是看戏剧演出还是《海鸥》原著,总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压抑的背后就是契诃夫深沉的同情。

讽刺和幽默在契诃夫的作品中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但是交织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这复杂的情感就是契诃夫对笔下人物的怜悯,怜悯他们的无奈。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契诃夫《海鸥》

三、契诃夫的恻隐之心

关于恻隐之心,在《孟子·公孙丑上》曾有言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就是说恻隐之心是实行“仁”的开端。而契诃夫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他笔下的幽默和讽刺都是自恻隐之心中流出的,因此契诃夫幽默讽刺的背后是一种超于同情的悲悯,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意味的,他的悲悯之心不仅对广大底层劳苦大众的有同理之心,对“小市民阶级”也有着理解,同情他们的无奈,希望以讽刺的手法激起他们的人格

1、恻隐之心的来源

尽管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除了天生因素之外,生活环境对契诃夫作品中的的恻隐之心也有很大影响,自小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的耳濡目染为契诃夫创作的题材奠定了基础;父亲狂热宗教信仰的感染,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契诃夫的悲天悯人,而母亲讲的俄国游行的故事以及母亲的温柔性格不仅激发了契诃夫的创作热情还进一步让契诃夫更有同理心,正如契诃夫曾说的那样:“我们的天赋源自我们的父亲,但我们的灵魂源自母亲。”

契诃夫的恻隐之心来源于生活经历,反作用于自己的创作,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底层人民,激发底层人民的人格意识,还通过对不良现象的讽刺鼓舞劳动人民。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困苦生活

2、恻隐之心的表现

契诃夫的早期的生活经历奠定了他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笔下人物多是一些“小人物”,而且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一方面写出底层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困顿与无力,一方面写出压迫者的无情,在这描写过程中,讽刺与幽默交织其中,背后有着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以及恻隐之心。

他的恻隐之心,他的同情,不仅体现在他对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看似讽刺尖刻的语言来希望达到唤醒他们所代表的部分现实人物的人格的隐含目的还体现在对读者的影响上。读契诃夫的文字,会不知不觉的感觉越来越压抑,很容易与文字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他的短篇小说作品《六号病房》中,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的《六号病房》却有着极其繁琐的开头,用最详尽的文字去描述平淡无奇的景物:

在医院的后院里有一座不大的偏屋,四周长着密密麻麻的牛蒡、荨麻和野生的大麻。这房子的铁皮屋顶已经生锈,烟囱塌了半截,门前的台阶早已腐朽,长出草来,墙上的灰浆只留下斑驳的残迹…..初读之时,总会觉的不耐,可是读到作者对描述病人的外貌神态的时候,不自觉地同情病房中的病人,不自觉的同情被强拉进去的医生,经过前面繁琐的描述,我们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代入那压抑肮脏的第六号病房的环境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品味文学:契诃夫的幽默,是从恻隐之心里流露出来的

契诃夫《六号病房》剧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契诃夫的文字初读起来,会有幽默的感觉,但这幽默是忧郁的幽默、是苦涩的幽默,忧郁苦涩的背后是由于契诃夫的幽默源于他的恻隐之心,他的描写与叙述总是带着深刻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苦涩的幽默或者尖刻的讽刺都是出于他对笔下人物的同情甚至是怜悯,这同情不仅仅局限于底层的劳苦大众,也包括所有囿于社会等级制度、专治压制的人物,从底层劳苦大众到小市民阶级甚至是部分统治阶级。

因此他笔下的描写总是带着灰暗的色彩,读来让人觉得难过,但是正如古语所言,破而后立。在苦涩的幽默甚至是绝望的乐观的背后就是契诃夫希望读者发现的希望,对未来的生活的希望,也因为这样,他的幽默其实就是从他的恻隐之心流出的。

参考文献:

1、《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

2、《契诃夫的焦虑》

3、《抒情的“契诃夫式情调”——浅析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色》

4、《契诃夫戏剧中的平实人生》

5、《开辟喜剧本质研究的新境界——<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的著述特色与学理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