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能力潘少侠:最早看“延迟满足能力”这个词应该是在《少有人走的路》,后来在很多习惯培养、自控力和意志力方面的书里面了解到了更加多这方面的知识。 延迟满足的能力已经与一个人的行为与成就有很大的关联,特别是一个孩子如果自小就能有良好的延迟满足能力,他们长大之后都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这个调查从自控力之父美国的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开始,通过其几十年的跟踪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了一个世人普遍接受的理论。 同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对200个孩子从2岁跟踪研究20年,也得出一样的结论,他们认为,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健全、发展顺利;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不发达的孩子,其人格存在问题、发展困难。 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在《棉花糖实验》中提出: 1.延迟满足能力在人们的早期生活中即是可见和可测量的,它对人一生中的幸福和精神充实、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延迟满足这种能力是一项可以习得的认知技能,其认知策略可以改善和提高,而这对于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具有极大的帮助。 3.自控力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不仅仅取决于技能,更取决于内化的目标、指导人生旅程的价值观和战胜沿途挫折的强大能力。 延迟满足能力与先天有关,但是也能通过后天习得,这能让我们早期教育先天不足的孩子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未来,有人能有50年的洞察,有人只能看到10年,也有些人只能看到5年,而有的人只能看到1年,甚至只能看到当下。 对待未来的态度决定了,我们采取何种策越对待当下,如何向未来靠近。 人就是冷系统(理性)和热系统(非理性)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源自于我们延迟满足能力的强弱。 即使成年人改变行为,培养习惯,也要涉及到如何对待当下,通过自控力,让自己延迟满足,为了未来更好地进行行为控制,从小孩子的棉花糖实验,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策略以此改变自己。 当下信息社会把人们的时间大量地碎片化,也造成了人们过度分心,难以专注,延迟满足能力大幅度减弱,而学习如何提高延迟满足能力尤为重要了。 近期将跟大家解读《棉花糖实验》这本书。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静静育儿观: 表妹最近越来越头疼了,不到四岁的小侄子简直是个小霸王,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的话也不听。 只要一出门,看到新玩意,他就一定要买,不买就哭,甚至还躺在地上打滚。并且就要当场买,晚一点都不行。 表妹说,家里的玩具好多啊,都没地方放了,他现在才这么小,就要什么买什么,再大一点可怎么得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愿意等待。 比如说,小孩子想要吃糖果,现在马上要,只能拿到一颗,如果他愿意等一个小时以后再吃,可以得到两颗糖果。 愿意等待的孩子长大以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孩子愿意等待,是因为他知道等待之后的结果,他能肯定地知道,会达到自己的期望。 孩子是否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取决于父母的承诺和守信。 在婴幼儿时期,只要父母及时的回应孩子,当孩子饥饿、哭闹寻找父母时,父母及时回应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一直在他身边,他们是可以被信任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的需要会被满足,长大以后,他也会相信,他的需要终将会得到,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养成。 一是父母在婴幼儿时期及时的回应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信任父母。 二是教孩子珍惜当下的幸福。比如孩子说妈妈,这个玩具好漂亮啊! 妈妈可以回应说,是啊,好漂亮啊,我们一起欣赏它吧。 妈妈及时回应了孩子的感受,被欣赏和肯定,孩子当下会感觉到被妈妈关注的幸福。 妈妈不要打断孩子,替孩子作决定,说这个玩具有什么好的? 或者粗暴地说这玩具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干扰了孩子内心的体验,孩子内心的需求被否定,被评判,让孩子感觉到痛苦,在内心累积,会让孩子变得不讲道理、不容易协商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是父母要言而有信,承诺过孩子的话要说到做到。 假如孩子想要去游乐场玩,而你刚好在忙,没有时间陪他去。 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陪他去。 在什么时间可以去,和孩子讲清楚约定的时间。 到了约定的时间后,一定要给孩子兑现承诺。 四是懂得坚定的拒绝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所有求总是来者不拒,全部满足,这样造成了孩子骄奢的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的要求超出父母能力范围之外或者许可范围之外的。 父母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要如实地告诉孩子,父母确实买不起或者买不到。 这样,孩子会感到失落,有挫折感。但这些挫折是人生中必经的小事,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 只要父母不指责、不批判孩子的需要,孩子都可以顺其自然的面对失落。 图文编辑/静静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过去,通过我对幼儿在幼儿园参与活动的观察,我认为安全感建立得好与差以及专注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也因此判断这终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学业成绩甚至人生的幸福。 但最近,我发现与上述安全感和专注力对幼儿影响同样重要的还有一项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延迟满足能力。同时,我可以判断,一般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幼儿,专注力也好,同时延迟满足能力也强。 那么,什么叫延迟满足呢?其意义又何在?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决策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而专注于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的能力。 4个方法提高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普遍都有很好的发展和成就。 这个结论,是从心理学家米歇尔著名的“棉花糖延迟满足”实验得出的。 在实验中,米歇尔将给一群4岁到6岁的孩子每人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他们或者可以现在吃掉,或者等待15分钟再吃。 如果现在吃掉,就没有额外的棉花糖了;如果能等15分钟,就能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也就是一共能得到两颗棉花糖。 实验结果是,有一部分孩子能等待15分钟,而其他孩子则不能。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被认为是延迟满足能力更强。 当然,这个实验还没有完。十年后,当这群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米歇尔又对他们进行了追踪研究。 米歇尔发现,那些小时候能等15分钟的、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小时候不能等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更加独立,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驱动能力。 因此,延迟满足能力,可以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而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普遍在事业、人际关系、健康、财富积累等方面也更加出彩。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玄乎?“延迟满足”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延迟满足”看上去确实很简单,它只是让你做一个简单的选择:现在获得一些东西,或者将来获得一些更大更好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将来的那个一定是更大更好的呢? 这是因为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会有更强的意志力,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所以他们能忍住一时的、短期的欲望,积聚能量,去获得远处那个更大更好的东西。 可能还有人会问,做了这个简单的选择,为什么会影响一生呢? 其实,纵观人的一生,不就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做着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吗?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在时间+选择的点滴积累中,慢慢拉开的。 一年、五年、十年…儿时的玩伴,昔日的同窗,最后天差地别。就是这么残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想参加同学会。因为怕看到当初不如自己的同学功成名就了,而自己却越混越糟。 比如,你想买房,但只凑得出首付,每个月要还房贷。这就意味着你不能再做月光族,不能像之前一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能时不时地下个馆子。 这时,你会选择满足一次又一次的买买买的欲望,还是一次又一次忍住,去实现买房这个长远目标呢? 比如,你饿了,特别想吃炸鸡和可乐。你是会马上去买炸鸡可乐,来满足你的食欲,还是选择清淡的餐馆,或者自己下厨,做少油少盐的菜呢? 如果每次都为了满足食欲,而选择炸鸡可乐的话,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就会发胖、不健康;如果每次能忍一忍,得到的就是一个相对苗条、健康的身体状态了。 说到底,“延迟满足”和你的价值观、意志力、习惯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训练和提高我们的延迟满足能力。 1.想清楚什么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东西:金钱?爱情?健康?成功? 2.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真正想要达到的、比较长远的目标是什么? 3.制定一个计划,确定优先级:这有助于当你在面对接下来一系列的选择时,当你动摇时,这个计划和优先级的设定就能提醒你“我要暂时忍耐,我要坚持下去”。 4.定期奖励一下自己:要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为了更好地坚持下去,还是要定期奖励一下自己的,奖励一下这个正在坚持着的自己,这样才能一次一次地强化这个长远的目标,不断前行。 希望我们能通过不断地修行,逐渐拥有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峰!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现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孩子要,家长马上给的一个形式。我记得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妈妈总是在我想要什么的时候,妈妈就会立刻满足我。由于长期的熏陶下,长大后,我依然是看到烤红薯了,我会很快的去买。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是在能力范围之内自己想要的。我都会立刻去满足自己,导致我现在想学一个课程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钱而恼怒自己不已。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就是说甘愿为一个更有价值、更长远的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时的决策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延时满足能力能够在面临种种诱惑时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专注于更长远的目标。比如:在逛超市时,遇到一个内部人员,跟你推荐一件产品,说的是哪哪都好,你也觉得特别好,然后你控制不住买了,结果出了超市后,你才发现这个东西不是你此行的目标。这种情况就是没有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造成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呢? 1、 以身作则。俗话说“育人先育己”,当父母都是一个即时冲动的人时,却要求孩子延迟自己的需求,你觉得切合实际吗?所以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共同进步。 2、 教会孩子学会“等待”。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等”的含义。比如:“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妈妈正在冲奶粉,你等下就可以喝”等等。当孩子提出需求后,父母可以迟一些给她,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学会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