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若昀自曝童年阴影: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到底该如何疗愈?

 瑞思英语 2020-11-12

张若昀为人低调有内涵,很少有人能从他淡定自若的外表看出,这个孩子曾经在童年时候受过那么多创伤:

父母离异,母亲出国,父亲再婚,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母亲七八年才见一次面,而父亲更像一个浪荡在外的游子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这个儿子……

幸而爷爷奶奶的全心抚育让张若昀不缺爱,可是他还是心心念念着父母的关怀,曾在凌晨写下给父亲的微博,而后秒删:

“我从前总有一个幻想,什么时候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世界,邀请你来;寒冬腊月的外面下着雪,咱们把着窗子涮着锅,几分辛苦几分运气,我们说说这生活~~然后你咂着杯酒,笑说那些老故事,当年也是如何如何~~你人品如何如何~~”

小时候的张若昀曾因为家庭的缘故,内心十分孤独,他后来成名接受采访说:“孤独就是孤独,过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它就好像在责怪某件事。”

即使受到这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张若昀还是长成了一个开朗通透的男人,他和妻子唐艺昕的爱情是娱乐圈难得一见的清流,并没有因为父母的缘故而变得偏激,对婚姻的产生极端的认知。

当他谈及父母曾经的婚姻时,显得云淡风轻:“我的父母在一起时,也没觉得将来要分开”。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我们无法改变那些既成事实的因素,才能去自我反省:我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好的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自己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念,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用认知疗法代表人物贝克的话说,就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就要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的意识与原生家庭剥离开来。

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幸运,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痛苦,也许花再多时间都难去释怀。

因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对父母来说,给孩子营造具有丰富内涵、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女演员毛晓彤曾因为被父亲勒索5000万,上了微博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

在节目《法眼大律师》的某一期中,一位姓李的男子上节目寻求帮助,希望明星女儿支付赡养费。

诉求的原因是女儿拒不认他,所以要女儿支付5000万补偿。

这位男子在节目中表示,他和妻子在女儿10个月的时候就离婚再娶。考虑到是个女儿的原因,所以,一直让孩子跟着妈妈的生活。说女儿很小的时候跟自己关系很好,甚至上中戏的学费都是他出的。

大学毕业后,女儿工作了,红了,就不认他了,甚至没有买过礼物,这让他很寒心。

说到去剧组探女儿的班,工作人员告诉他:你女儿说和你有矛盾,所以不见你,他当时如同五雷轰顶,毕生难忘。

这位男子描述的口中的女儿,就是毛晓彤,而这名男子,就是她的生父。

难以想象,这个生下自己女儿的人竟然会恶狠狠的说:

毛晓彤现在对于他而言一点都不重要,就想一次性拿到这5000万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要不就带着她一起下地狱。

随后,他向节目导演发的短信也被爆出,要求毛晓彤改回李姓,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一手把毛晓彤带大的母亲享受相同的待遇。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是不是觉得一颗精子能卖5000万。

节目中的律师很委婉的表达说:生了小棉袄,现在来要貂皮大衣。

毛晓彤父亲并没有履行父亲的职责,更没有支付抚养费。

如今,他出面诋毁女儿,无非见女儿有了名气,想要从她身上获得好处。

这样的父亲真的对女儿有一丝爱吗?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对孩子只有索取没有怜爱。在这样的遭遇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创伤留在心底?

家应该是港湾,父母应该是我们最后的温床,可对有些人来说,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魔鬼,不断榨干自己身上的精神和物质。







有句话说:“所有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走出伤害。”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曾在节目上爆料说:“我没有安全感,很难相信别人。哪怕这个人再熟,我都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的心交给对方。”

在他的记忆里,家不是温馨的地方,而是冰冷的战场。

父母总吵架,别人的家里欢声笑语,自己的家里剑拔弩张。

父亲喜怒无常,动辄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打他,他一直战战兢兢,活在恐惧之中。

姜思达说:“爸爸说过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我没有看出来。”

他知道自己胆怯、自卑,还自我厌恶,却又无力改变。

面对镜头回忆往事时,他控制不住情绪痛哭起来,就像多年前那个被父亲打骂后慌乱的小孩。

如今的他,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了多少粉丝、拿了多少奖项,都无法弥补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挫败。

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口,日久经年,仍难以愈合。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童年幸福,成年后容易重复幸福,而一个人童年不幸,成年后也会重复不幸。

而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要用一生来摆脱原生家庭。

国内创伤治疗专家施琪嘉教授说过:

一个人早年遭遇的创伤,没有妥善处理,即使现在看起来相安无事,但迟早会发作,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它还会纵向传递给孩子,养出受伤的小孩。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的经典作品《这不是你的错》中就讲述了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童年创伤,以及如何治愈的问题。

《这不是你的错》中有一个观点很受人喜欢:

童年期遭遇过父母虐待或漠视的人,可能一生都会活在羞耻的阴影下。

这里说的虐待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虐待。

被虐待的孩子普遍会认为:“如果我听话一点,爸爸就不会打我了。”

“爸爸妈妈之所以这么对我,是因为我不值得被爱。”

当他们遭受伤害又无力自保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份羞耻感,会给它们带来很多伤害:

第一,自我评批和自我责备。这里不是指正常的反省,而是过度的自我反省,不允许自己犯错,一旦犯错就拼命责怪自己。

第二,自毁行为。比如用香烟、酒精伤害身体,有数据显示,在滥用酒精和药物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童年遭受过虐待或漠视。

第三,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明明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就,但总觉得自己不配,认为他人不会喜欢真实的自己。

第四,喜欢取悦别人。是一个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对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有强烈的上瘾感。

第五,重复虐待循环。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受虐妇女收容所中,有90%的女性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漠视;而另一些则是通过羞辱、贬低自己的伴侣和子女,依靠施虐来摆脱自己的羞耻感。

当我们无法从原生家庭中得到尊重关爱,当我们遭遇到父母的虐待或者冷漠,我们就会自我否定,甚至自我伤害,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让这份伤害,持续循环,让悲剧继续发生在下一代身上。

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地方。

换句话说,曾经的受虐者,变为如今的施虐者。

诚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根源在原生家庭。每个遭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是无辜的,是没有错的。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就活在羞耻感中。

扔掉羞耻感,从原生家庭的沼泽中走出来,我们才能自我治愈,避免悲剧在新生家庭中再次上演。

东野圭吾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无法选择,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贝弗莉·恩格尔推荐了一个方法叫自我悲悯,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羞耻感。

它包括五方面: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鼓励。

这五点归根结底,就是接纳自己,爱自己。

而自我理解,是接纳自己的首要一步。

试着列出那些让自己感觉最羞耻的事情,比如酗酒、被人虐待或者虐待他人,再去寻找事件背后的源头:

你打骂孩子,是因为你曾经遭受父亲的暴打。

你酗酒,是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酗酒。

当你意识到这些让你羞耻的事,都情有可原时,你才不会苛责自己,你才会认识到错误并且承认,你已经伤害到自我和他人。

有了自我理解,我们才能自我接纳。

我们才能敞开心扉,接纳自身的缺点和过错,对自己说:我承认我不完美,但我接受这样的自己,我原谅自己,我会越来越好。

所以各位父母,如果原生家庭伤害了你,告诉自己,你并没有错,抛弃羞耻感,放下伤痛,善待自己。然后给孩子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不要让你的孩子也活在这种阴影里。

要知道,你现在的家庭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我们可以重新创造一种家庭文化,营造一种家庭氛围。过去那些不好的东西,努力改变它,不要延续下去。而过去那些好的品格、经验,那就传承下去。

我们现在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将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Professor点评:

原生家庭的意义不是我们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我们不必对孩子说,你以后长大一定要重视你的家庭,爱护你的妻子。如果我们在家和爱人互相拥抱,爱护尊重彼此,那孩子自然便会懂得家庭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