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兽用中草药方剂与猪病防治应用(十八)

 寒江读舟 2020-01-22

三、中兽医防治猪病的基本法则

(五)治疗方法

1.八法

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八法是根据辨证八证和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治疗方法,所以八法成为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方法。

(1)汗法,也叫解表法,是指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使病猪发汗,以解散表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发汗能调和营卫,驱逐病邪,汗出邪解。汗法主要用于具有表证的各种病证。如感冒、流感、风湿痹痛、疹将透发阶段、疮疡痈肿和水肿初期阶段等,以及传染病早期阶段。

(2)吐法,也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指用有催吐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咽喉分泌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部分催吐药物,还具有反射性祛痰作用,可协助肺内痰液排出。所以吐法,除用于误食毒物、食积胃腑外,还用于咽喉分泌物增多、肺痰壅阻、中风痰厥等。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所用之药药性峻猛,易伤元气,损伤胃脘,应用时要掌握适应病证,不宜随便使用。所以,此法在八法中是较少用的一种疗法。

临床运用吐法时,注意以下事项: 机体虚弱、心气衰虚的病猪不可用;怀孕和产后母猪、失血过多者慎用。

(3)下法,也称泻下法或攻下法,是指用具有攻下、 润下、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以通导粪结、排除胃肠积滞和寄生虫、以及积水的一种疗法。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如胃肠燥结、虫积、蓄血、停水等。

(4)和法,也叫和解法,是指通过药物和解表里、疏通气机、调整阴阳,以达到解除病邪的一种疗法。所以和法是一种以调整机体阴阳盛衰、增强机体抵抗力,使脏腑表里在新的情况下维持相对平衡的治疗方法。和法适用于不宜汗、吐、下、温、清、消法的病证。

(5)温法,也叫祛寒法,是使用温热性药物祛除阴寒,补益阳气,回阳救逆的一种疗法,临床上可根据中寒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分别取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

临床运用温法时,注意以下事项: 挟热下利,神昏气衰,阴液将脱者禁用;体素阴虚,内热炽盛者禁用;热伏于内,真热假寒者禁用。

(6)清法,也叫清热法,是指使用寒凉性药物清解郁热的一种疗法。清法适用于表热已解,里郁火热、热毒等里热证。临证常把清法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五种。

(7)补法,也叫补虚法,是指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对机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疗法。补法适用于一切虚证。补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阳、滋阴四种。一般补不宜急,虚则缓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出血之虚证,则须急补。补气血,以补脾胃(水谷之诲)为主;补阴阳,以补肾和命门(真阴阳生化之源)为主。但阴阳气血相关,临证时应全面考虑。补法切忌纯补,而应在补药中配伍少量疏肝和脾之药,增强脾胃功能,增强吸收能力,使补药补而不腻,增强补益效果。此外,在邪盛正虚或外邪尚未清除时,亦忌用纯补法,以防“闭门留寇”,致留邪之弊。必须辨清虚实的真假,以免误治。

(8)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散破积的药物,消散体内气滞、血瘀、食积的一种疗法。消法和下法,在作用上很相似,只不过消法较下法缓和。但在临床运用上,消、下两法有所不同。如下法在于攻逐,清除粪便燥结;而消法则为消积运化,对胃肠内的食积气滞,有逐渐消散的作用。

临床运用消法时,注意以下事项:①不宜过度使用,以免病猪气血耗损;②怀孕母猪和虚弱病猪用消法时,应该配合补气养血药。

2.八法并用

八法各有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定的病证。但临床上所遇到的病证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单用八法中的某一疗法并不能收到满意疗效,而必须两法配合使用,才能提高疗效。临床上常用汗下并用、 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

(六)辨证论治、确立治则举例

1.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病,或称肠毒血症、胃水肿、肠水肿及麻痹性中毒,常发于30~60天龄仔猪,尤以断乳仔猪、体壮肥硕仔猪发病。

猪水肿病,20世纪50~60年代临床少见,多呈慢性经过,以越婢加术汤加味90%以上有效;70~80年代临床常见,多以广谱抗生素、补钙手段80%以上有效;20世纪末,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高蛋白浓缩饲料、添加剂普及,水肿病呈上升趋势。

【病机】常因长途运输、断奶后饲料变化、饲喂高蛋白饲料缺青绿饲料、散养上圈使环境改变、阴雨久淋等多种因素致病。一是猪(主要是仔猪)肠之热毒壅肺:病原菌在肠道中繁殖,毒素刺激肠道发炎,则粪便带黏液、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肠毒熏肺而气滞失于宣降,难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潴留则成痰饮,溢于肌肤则水肿。二是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水相搏,水液流溢于肌肤,故呈脉浮紧或滑数,叫声嘶哑,“金破不鸣”。三是毒热引动肝风:肠之毒热导致肝阴虚,火热引动肝风,则有掉眩,抽搐、痉挛。四是水气凌心、心阳受阻;病末毒邪攻心,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而心力衰竭。

【主证】体温40.5~42℃,脉浮紧或浮滑而数;眼脸、头部、乃至全身水肿,手压留痕,水肿部皮肤、鼻盘、耳廓、乃至全身皮肤发紫,皮肤敏感,触之尖叫,叫声嘶哑;腹肌痉挛,偶有呕吐,粪带黏液,或血便,先稀后干。病情恶化,体温下降,全身阵发性痉挛加剧,四肢不全麻痹或完全瘫痪,到地四肢不断划动,抽搐,尤其以后肢强直性痉挛多见。后期衰竭,脉微欲绝,体温骤降36℃以下,死亡率高达90%~100%。

【剖检】胃壁显著水肿,尤其以胃大弯、卉门部明显水肿,切面有黄色渗出液,呈胶冻样;肠系膜、淋巴结有不同程度有水肿;喉、肺、肝、肾充血、水肿;有的大肠黏膜充血或出血,有的大脑水肿,有的无明显水肿而仅为明显出血性肠炎。

诊断结论 猪水肿病

处方焦苍术、厚朴、木香、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炙黄芪45克,板蓝根、田基黄各50克、生甘草15克,煎3次混匀拌料饲喂10头10~15千克仔猪,日服1剂,连服3剂。

2.产后瘫痪

【主证】某饲养户饲养的一头本地母猪,2岁,营养中等,体重75千克,产仔12头,于产仔后约40天就诊,诊前两天肢跛行,曾请其他兽医诊治2次,效果不佳。现两前肢跛行,站立不稳,喜卧难起。

临床检查:体温38.5℃,心跳62/分钟,脉象沉涩,口色淡红,舌津干少而黏腻,精神萎顿,喜卧懒动,被毛粗乱而无光泽,卧后难起,站立时嘴筒着地,或两前肢跪地,强立仅3~5分钟,驱赶仅行几步,两前肢跛行,行走时左右摇摆,触摸患肢肌肉萎软,敏感,鸣叫声凄厉,食欲、二便不见异常。

【相关知识】瘫痪,是气血凝滞于脾肾。以卧地不起或难起,运步时把前把后,四脚拳挛,呈敢踏不敢抬状,病初能强迫站立,后期不能站立等为主证。

《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称“瘫痪风”、“肾虚”、“肾家冷”,《猪经大全》称“疯瘫”。

风湿疯瘫:经者,卧地难起,强迫运动则把前把后,四脚拳挛,呈敢踏不敢抬状,步幅短缩,运动后症状减轻,口色青白,脉象沉迟,触诊患部具有坚实感。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反射迟钝,间或泻泄,局部红肿热痛;重者,局部厥冷,知觉不敏,卧地不起,食欲下降或废绝。

胃寒疯瘫:卧地难起,强立能支持数分钟,驱赶则把前把后,口色淡白,脉象沉迟;长期食欲不振,粪便稀薄,味腥臭,粪渣粗大,毛焦肉减,四肢末端浮肿。重者卧地难起,不能站立。

肾虚疯瘫:轻者卧地不起,多呈侧卧,口色暗红,舌津干,脉象沉涩或虚数,食欲极度不振,体况瘦削,毛焦粗乱,体表稍热,驱赶时不断大声吼叫,强立能支持2~5分钟,但以系部着地,软弱无力,触诊肌肉萎软,运动则敢踏不敢抬,跌跌撞撞,嘴筒着地。重者,食欲废绝,关节肿胀,肋骨、肋骨交界处可见念珠状肿胀,鼻浮面肿(下颌骨、鼻骨肿大)。

【病机】常因长期营养不良、或配种过度,心脾气血衰弱,肾气不固,伤及肝肾,筋失养,筋脉萎软无力,致发筋败骨痿,不能站立,卧地不起之疯瘫证。或风寒湿邪内侵,致经气凝滞,气血不通,瘀积疼痛,日久,则寒伤肾阳,命门火衰,肾气不固,火不生土; 风伤肝,而肝不能主筋,则经脉迟缓;湿伤脾,或寒湿困于脾上,加之火不生土,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无以制水,遂发水湿上泛,上凌脾土,流窜全身,脾主肉、肝主筋、肾生髓与充骨和入脑之正常功能因风寒湿邪侵入而不能各司其职,遂发卧地难起,四肢拳挛,重则骨质松软,不能站立之证。

诊断结论母猪产后瘫痪

处方羌活30克,桑寄生25,独活3 0克,秦艽25,当归15,煅牡蛎30,杜仲30,防己20克,续断30,菟丝子25,川芎15,五加皮25,煅骨3010%氯化钙毫升,维生素B16毫升,难生素D3 2毫升,分别静脉注射。

用法:煎水,5次内服,13次。加强营养供给,补饲骨、蛋壳粉之类饲料。

效果追踪

3天复诊:体温38.3,心跳44/分钟,食欲大减,患肢症状未减,两后肢也呈现跛行,行走摇摆,站立不稳,触摸患部疼痛更剧。

处方:煅龙骨30,防己30,槟榔25,山楂25,煅牡蛎30,厚朴20,秦艽30,木瓜30,独活30,苍术30,陈皮20克。10%氯化钙30毫升,维生素D3 2毫升,静脉注射。

用法:煎水,5次内服,13次,连服2剂。多喂精料,补饲骨粉、蛋壳粉,立即断奶隔离仔猪。

电针:百会穴、左右治瘫穴,各15分钟。

第七天复诊:症状大减轻,食欲增进,能站立或行走数十分钟,嘴筒已不着地,但行走仍摇摆,触摸患部仍然疼痛,鸣叫。

处方:继续服第三天中药;注射第三天西药。

电针:抢风、百会、治瘫穴,各15分钟。

第十天复诊:病猪已能自由起立行走,已无跛生。临床检查:食欲旺盛,按压四肢均无疼痛感,粪溏。

处方:第三天复诊处方减去槟榔、山楂。

电针:百会、抢风、治滩、交巢穴,各10分钟。

第十五天追访:痊愈,无任何异常现象。

点评本案系经产母猪产仔过多,饲料营养单一,产后缺乏运动,致肝肾精亏;栏舍潮湿,致经气凝滞,气血不通,遂发筋肉萎软之肾虚疯瘫。初次治疗选方独活寄生汤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但未顾及哺乳母猪当注意调整脾胃,故脾胃受累而出现症剧病进行之状,故选方潜阳消食秦防健胃散减甘草。中西结合,针药并进,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3.顽固性呕吐

【案例分析】某饲养户饲养的一头架子猪,重约30千克,患病长达半年有余,自骟后即食欲不振,神识不安,时有越墙外出觅食、跑窜现象,性情十分急躁。后因春节前夕某天进跑伙房偷食,被主人痛打一顿,从此即患呕吐病,每当喂食之后就呕吐,有时吐而复食,体瘦毛焦,发育不良,曾经采用驱虫、轻泻健胃治疗,均未获效。

临床检查:体特瘦弱,发育不良,长势缓慢,饲养达6月有余,体重仅30千克左右;性情急躁,见人恐惧,怒目而视,遇人即躲墙角,不易接近;食较好,但食后必吐。现场观察,喂后即吐3次,吐出胃内容物约1000克。

【病机分析】肝喜条达,主流泄,即“条达舒畅”。病猪偷食被打,怒而伤肝,神智抑郁,则肝气失疏,郁滞成疾。肝病乘脾,木郁克土;脾为阴土,得升则健,胃为阳土,得降则和,肝木乘土以致脾胃升降失常。胃纳食不佳,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升”达机体内各脏器,故体瘦毛焦,生长缓慢;脾胃升降失职,胃气不降则浊气上窜而呕吐。

诊断结论猪顽固性呕吐

处方降香5克,柴胡5克,白芍6克,苏子5克,佛手6克,半夏6克,柿蒂5克,白术5克,旋覆花6克,代赭石10克。

用法:水煎取汁,候温灌服,日服1剂,连服3剂。

效果追踪

二诊:吐止,食欲增进,恐惧之证减轻。

处方:半夏6克,降香5克,柴胡5克,旋覆花6克,柿蒂5克,苏子5克,白芍6克,代赭石10克,佛手6克,白术5克,麦芽10克,酸枣仁5克。

用法:服法前同,连服2剂。

三诊:精神良好,食欲正常,识人呼唤,痊愈。

追访:2月后育肥出栏。

点评本案病猪系典型情志致病,肝气横逆,木郁乘土,脾胃升降失职,采用平肝和胃、健脾隆逆的治疗方法。本案治疗时以赭石、柴胡、旋覆花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即“平肝和胃”之法。

4胃冷吐

【案例分析】饲养户饲养的骟公猪一头,体重25千克,色白,膘度中等。于就诊前一天午后发现食欲减退,口吐清涎。

临床检查:精神萎顿,喜卧懒动,行走乏力,皮毛粗乱,二便形态、色泽无异常,鼻寒耳冷,四肢冰凉,肌肉颤抖,口流清涎,食欲下降;心跳100次/分钟,呼吸25次/分钟,体温37.6℃,脉象沉迟,口色青白。

【相关知识】胃冷吐涎,是脾胃冷伤之证。以浑身发颤,口吐清涎,鼻寒耳冷,毛焦肷吊等为主证。

多因畜体素虚,寒湿内侵,寒伤肾阳,致命门相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脾运不健则纳食不佳。阳虚则外寒,故鼻寒耳泠,四肢冰凉,浑身发颤;阳虚水液不运化,胃失和降,浊阴饮邪上泛,故口吐清涎。

常见患畜浑身发颤,下唇不收,鼻寒耳冷,汗不成珠,肷吊毛焦,腹细腰弓;食欲下降,反刍减少,粪渣粗大,尿液清长,口吐清涎或黄涎;口色淡白或青黄色,唇色黄白,舌色淡红,脉象沉迟。日久,唇色淡白,脉象沉细或沉微,口吐带血涎水,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元亨疗马集·马患胃冷吐涎第三十一》曰“胃冷者,脾胃冷也。皆因久渴失饮,困伤冷水太过,或纵于淋雨之中,或系于霜露之下,阴气侵入肌肉,肌肉传入脾经,脾灌四旁,胃潮百脉,脾胃合之阴冷。令兽浑身打颤,口吐清涎,鼻寒耳冷,肷吊毛焦。此谓脾胃冷伤之症也。”

按:“脾之液为涎”,“脾即生涎”,涎与唾合称唾涎或唾液,唾涎呈泡沫状者称吐沫。阴寒则津液凝聚而口水过多。《普济方》:“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口上”。《元亨疗马集》曰:“吐涎者,胃冷也”。即:胃冷吐涎。此外,临床上对流涎按病因分类还有:

①胃热流涎:或称心热流涎。多因“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故《活兽慈舟》有“口涎长流不息,多归脾脏胃家邪热所致”的论述。证见患畜舌体肿或有溃烂,口流黏涎;精神短少,采食困难;口色赤红,脉象洪数。

②脾虚流涎:脾虚不能运化津液而成涎。《证治准绳》曰:“……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证见患畜体瘦毛焦,四肢乏力,唇舌松弛,涎唾清稀,舌淡,脉虚。

③恶癖吐涎:“邪入五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证见患畜歇息时嘴唇触着外物(如缰绳、饲槽、柱桩)时,即不断活动,随之流出大量口水,经久不止,至采食或劳作方止,病程可达数年之久。《元亨疗马集》之“肺寒吐沫”,即为恶癖吐涎之一。

诊断结论胃冷吐涎

处方苍术15克,陈皮15克,山楂15克,神曲15克,砂仁15克,茴香15克,厚朴15克,甘草6克。

用法:煎水,分3次内服。

效果追踪第三天复诊,食欲恢复,临床证状消失。

点评本案系冬季寒冷,饲养管理不善,寒邪内侵,伤及脾胃,脾主运化,胃主腐熟功能障碍而成“脾寒冷肉颤,胃冷吐清涎”之证。治以消食平胃散加减,一剂见效。

5.胃寒不食

【案例分析】某饲养户饲养的骟公猪一头,色白,体重80千克,膘度上等,于求诊当天早晨发现食欲减退。

临床检查:精神萎顿,喜卧懒动,四肢无力,皮毛稍有光泽,大便形态、色泽无异常,小便清长,食欲下降鼻寒耳冷,口色淡白;体温38..3℃,心跳79次/分钟,呼吸22次/分钟。

【相关知识】胃寒不食,是脾胃冷伤之证。以毛焦肷吊,头低耳耷鼻寒耳冷,口内垂涎,食欲下降等为主证。

多因寒湿内侵或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冷气积于脏腑,寒湿流入脾经,脾传于胃,则脾胃俱寒;寒伤肾阳而命门相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脾运不健则纳食不佳。“良马因何脾胃寒,只缘冷水过多餐”。常见患畜精神不振,眼闭背拱,头低耳耷,角、耳、口鼻寒冷或干冷,被毛粗乱、焦燥,缺乏光泽,口色淡白或夹黄或青白;食欲下降,反刍减少,胃蠕动音弱,或蠕动音短;四肢寒凉,口津滑涎,脉象沉迟。重者,四肢无力,轮换歇蹄,舌色淡白,眼结膜略显淡白,食欲废绝,脉象沉微。

《元亨疗马集·马患胃寒不食豆草第四十三》曰:“胃寒者,脾胃寒也。皆因久渴失饮,空肠饮水太过,阴气积于脏内,寒湿流入脾经,脾传于胃,脾胃合之阴冷,土衰火弱,不能运化,致成其患也。 桂心散灌之。”

诊断结论胃寒不食

处方苍术30、陈皮、山楂、槟榔更30克,厚朴24克,甘草9克。

用法:煎水,3次内服,连服2剂。

效果追踪第四天复诊:食欲恢复,临床症状消失。

      【点评本案因隆冬寒潮,气温变化,寒伤脾胃,脾胃阳虚。脾阳虚则运化不力,故见胃纳不佳,食欲下降;阳虚则外寒,故见鼻寒耳冷。脾主运化,灌注四肢,胃潮百脉,脾胃受寒,故见精神萎顿,喜卧懒动,四肢乏力。综合分析,辨证施治。脾胃寒,则宜和血顺气、暖胃温脾。选方平胃散加减,“胃寒草少灌安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