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秦伐晋到底失败在哪儿?就不该投入全部家当,还一把全押上

 不沉俾斯麦 2020-01-23
在本文前面,我们探讨了苻坚坚持伐晋的政治原因,分析了其不得不伐晋的苦衷,使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看待苻坚伐晋这一决策的产生。但如果伐晋在军事上、政治上不可能成功,那么伐晋同样是错误的选择。从历史事实上看,苻坚失败了,其直接后果是前秦的总崩溃,这对于苻坚这个前秦的君王而言,无疑是最糟糕的结果。那么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客观条件不具备?还是主观执行层面上有问题?伐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究竟是否可行?前秦的最佳选择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我们研究。

▲影视剧中的苻坚,图/网络。

根据我们现在的历史经验,前秦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相对于东晋而言具有的优势肯定小于西晋对东吴的优势,也小于204年后的隋对陈的优势,但很可能略强于北魏拓跋焘时期对刘宋的实力对比。前秦疆土面积超过北魏;人口数也多于北魏(至少太武帝时期),可动员兵员数超过北魏;经济情况缺少史料,有记载苻坚曾下令在关中推广区种法,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资治通鉴卷104》有记载:公元382年,“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当然这里或有夸张之辞,但前秦在苻坚和王猛治理之下确实有富强和兴旺之像。《晋书苻坚载记》中有:“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拾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经济当比刚刚经过多年战乱流离失散的北魏初期为强;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服后燕、胡夏、北凉、北燕、柔然的统一北方过程,与前秦苻坚的灭燕、灭凉、平代,平西域、攻略梁、益的统一北方过程相对比,我认为前秦的统一过程更顺利;前秦氐族本身的文明程度和接受先进汉族文明的程度均高于拓跋焘时期的北魏;内部民族矛盾程度也不见得高于北魏;就具体军事力量而言,北魏的骑兵集群在东晋刘裕北伐时在黄河边上与刘裕却月阵的较量、在虎牢与刘宋刘康祖军的较量中也并没有表现的比前秦军更强,我认为前秦的综合国力强于太武帝时期的北魏。而当时北魏的对手刘宋无论是领土、人口、军事力量都强于东晋,我们知道拓跋焘几次南下最终饮马长江,在长江以北纵横驰骋,但终究没有力量攻灭刘宋。或可认为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力量对比当在隋灭陈、晋灭吴和北魏(太武帝时期)攻宋之间。殊难言前秦是否具备使用武力攻占东晋长江以南核心地区的可能。但这是我们从事后结果和以后的历史进展作出的判断,对于当时的前秦统治者而言并无决策帮助。

▲淝水之战前的前秦与东晋版图对比,图/网络。

苻坚伐晋的政治目的是灭晋而实现统一,有实力一时攻占与形成长期统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只要前秦不能一举俘获、消灭东晋政权,汉族世族和非长期占领区百姓就不会归降反而会坚决抵抗,前秦就无法建立对江淮乃至江南地区的稳定统治,这样即使一时军事占领也是非常不稳固的。战争一旦向长期化趋进,前秦百万大军岂能长久维持,苻坚也不能长期在外作战,即使打过长江最后也可能被迫撤兵而功败垂成。这是为前秦所不取的。

综上所述,前秦方面的战略指导应该是寻求通过一两次主力会战消灭东晋淮扬集团主力(西线荆州集团不是主战场,桓家对东晋的忠诚度也比不上淮扬的谢家),然后“搜山检海”争取俘获东晋朝廷君臣,迫使东晋主要世族豪门投降。这个战略指导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东晋方面基本认同守江必守淮,重要世族不会轻易放弃经营多年的土地和人口资源战略撤退,历史实际中东晋方面也确实集中淮扬主力前出淮南迎战。但前秦寻求通过一两次会战一举消灭其主力有困难,即便成功,阻止建康东晋朝廷西撤荆州或南逃交广也并非易事。当然,前秦从寿阳方向进攻,一旦得手后向东向南发展或可隔断东晋方面东西两大集团的联系。但以前秦的军力构成,遮断长江水道上下联系恐怕很难。东晋荆州集团的态度十分微妙,桓家忠对东晋司马朝廷的忠诚度并不高,与王、谢等传统世族高门门阀的关系也远非融洽,但东晋世族对北方异族政权的敌意更高,桓家的功业地位主要来源于与北方异族的作战,因此以桓家为首的荆州集团基本态度肯定是敌视前秦的,但在前秦大举进攻、主要方向不在荆州的条件下,其决策和意图如何也很难判断,在实际历史上荆州集团在战中没有积极动作,这可能有姚苌等前秦巴蜀军和慕容垂、慕容暐部偏师的牵制作用,恐怕也桓家保存实力,静观变化的因素在内。至少桓家并无积极呼应东部淮扬集团的动作。如果淮南大战北胜南败,荆州集团可能利用水师优势一面固守荆州,封锁长江掩护东晋朝廷撤退,另一方面也可能谋求向巴蜀发展连接荆、益,寻求独立发展。总之,前秦伐晋的战略前景变化十分复杂,前秦一举必克的可能性并不高。从这一点来说,前秦的全面伐晋谋求速胜的战略决策算不上先胜而后战的稳健决策,风险很大。

▲门阀政治是东晋王朝的一大特色,图/网络。

进一步分析在决定性的淮南战场上实施战略决战的战役指导,在洛涧之战前,前秦前锋军25万左右,东晋军8万5千,很显然,前秦具有兵力优势,但作战区域含数条水道,前秦军侧翼受到淮水上东晋水师威胁,前进方向上面临河道分割,不利大军驰骋,虽然冬季水浅可以涉渡,但同样冬季湿重水寒对步兵涉水影响甚大,所以其兵力优势受到制约。而且单一战场上几十万人密集作战困难重重,以古代的指挥通信手段难以指挥如意。所以其实兵力集中的优势是相对的,超过几万人规模的会战,如果无法很好迂回敌人侧后,其实很难发挥兵力优势。

因此我觉得前秦在淝水战役战败的主要原因有:(1)序战洛涧分兵阻敌应以前锋军主力积极寻求贴近东晋方而以一部围攻胡彬,三谢败退而胡彬可不战自溃;(2)即便以一部分兵阻敌,应保持主力与该部的联系,随时做好与敌主力交战的准备,如果说梁成部被偷袭覆灭的原因在于朱序泄漏军情和前秦对东晋军作战能力以及淮南地域作战特点估计不足,无法预料梁成部迅速被歼而来不及救援的话,也应该为随后的主力决战作更积极的准备,例如分兵迂回敌人的南侧;洛涧之战实为此战胜负之机消长转折关键,若无洛涧之胜,东晋三谢未必敢直进迎战,前秦若乘此攻灭胡彬主动东进,东晋胆寒之下必不敢战,随着项城秦军逐渐赶到,前秦或可分兵使东晋首尾难顾;(3)洛涧战后决战时主力也应分成若干梯队迎战,密集二、三十万在同一战场上,特别是左翼、前方受到水域限制的情况十分浪费,结果一败而溃;(4)同样与第(3)相关,缺少对淮水北岸的控制准备。前秦与东晋在淮南沿淝水对峙决战,淮北对于前秦而言无论前方胜败必须以有力之一部控制,如果前秦获胜,淮北秦军可择便渡河向南攻击或迂回围歼溃败的晋军,若败则接应本方败军退回淮北。(5)苻坚亲临前线既无必要又增加了风险,如果苻坚不亲临淝水,而是从项城率大军前进虎视淮北,又或东进彭城,可对东晋方两面形成威胁,增加其前出决战的顾虑,至少不会一举而溃,即便前秦方没有犯过多战术错误。如果东晋方以勇士径直突破直取苻坚,也有可能造成秦军混乱。(6)前秦计不出此,在战场上敌前退却而缺少周密组织的错误就不值得讨论了。不过即使秦军退却而没有给东晋机会,东晋方都可以嘲笑秦军被一纸书信骗退,春秋晋楚之争晋国就干过一次。秦军徒劳往返只会进一步降低士气,若主动求战则反而面临渡水困难和翼侧被东晋水师威胁。嘲笑敌人怯战对方也可借口识破秦人诡计,总之主动权都在东晋一方。

▲淝水之战,图/网络。

这样看来,前秦寻求一举灭晋难胜而易败,实非上策。为前秦计,当求以百万之师南下之声威慑敌,不必实际动员全国,但以精兵三、四十万南下,推进战线至寿阳,寻机歼灭敌东线主力或一部,控制淮南,然后以战促和,迫使东晋称臣或称藩。若可达成协议则取得正统地位,进而若能收复人心经略中原或可最终实现统一;若不能则苻坚止步于洛阳,派苻融等经略淮南、荆襄,循序渐进,以战养战,谋求晋武帝平吴之策以长久制之。倾全国之力欲一鼓荡尽,实属冒险。毛泽东评说,“错在倾巢而出。若一二十万人更番迭试,胜则进,败则止,未必不可为。”(《读<古文辞类纂·欧阳修为君难论上>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