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陈德功 2020-01-23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宋:苏轼

解析

一日,我们熟悉的苏轼,收到了一封家书。

此时是熙宁七年。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四年,熙宁三年,三十四岁的苏轼刚刚来到杭州任上。

那一年正是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

由于母丧丁忧,苏轼和苏辙在家守孝三年,初返京城的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多不满,他向神宗皇帝上书一封,谈论新法的弊端。

结果很明显,神宗皇帝视王安石为商鞅,他想要干出像秦孝公一样的大功勋,所以,他不可能让别人妄议新法的是非。

但是他也知道,苏轼有才,不能治他的罪。

然而,王安石却做不到,他怒火中烧,难以抑制,便怂恿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说苏轼的坏话,让他尝尝苦头。

读了谢景的奏疏,神宗犹豫了。

初入仕途的苏轼,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圆滑的一个决定,申请离京外调,神宗准了。

苏轼被授杭州通判,算是个美差。

任职期间,除了公务之外,他经常外出览胜,杭州脚下的西湖,就是最主要的一个去处。

西湖风景美如画,他去了一趟又一趟,泛舟湖上,探幽山间。他总是看不够,玩不倦,热情地称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西湖有了个诗意的新名字——西子湖。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寻访世外高人。杭州城外多古刹寺庙,有的在崇山峻岭之上,有的在幽密丛林之中。

自古佛家多高人,苏轼经常拜访他们,一起写诗唱和,结伴游玩,也算是不亦乐乎。

这个时期,他与很多著名的僧人结为至交,比如隐居孤山的惠勤、惠思二僧。

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政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领悟到了禅佛的真意,连作诗也带有一种禅意。

佛家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他说:玆游淡薄欢有余,到家如梦籧籧。

苏轼不敢荒废政务,他经常放下身段,回归到市井之中。他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生活,热情地与百姓交谈,了解民生,感受民风,他深知百姓的苦与乐。

钱塘水苦,百姓苦饮水久矣,他了解后,强烈建议修复六井,并与太守陈述古一起出谋划策,力求让百姓喝上清洁好喝的井水。

他说: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

不仅杭州城内,杭州治下所有的辖区,他都会亲自去考察,附近的临安、余杭、富阳、京口等等,处处都留有他的足迹。

京口即江苏镇江,京口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多姿,这里曾经留下了太多不朽的诗篇,唐代的王湾在这里写下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安石也在这里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一年他到了京口,顺带游览闻名的北固山下,在这个容易令人想家的地方,他收到了这封家书。

读完家书,他感慨万千,沾墨执笔,写道:

“雨后春容清更丽。”

天刚刚下过一场润物春雨,雨后的京口,山水相映,分外可爱。因为有了雨水的滋润,仿佛也显得比平常更加秀丽了。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离人,是谁呢?当然是自己,当年意气风发的那个少年,如今已经缓缓步入中年。

幽恨,浓浓的乡情;终难洗,虽然有景色如画,可是内心对家中的思念,一分也未曾减。

一个“洗”字,形象地写出了京口雨后清新的景色,同时,也说明,春雨可洗去山水的污尘,但是洗不掉内心的忧愁,进而情感实体化了。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北固山居京口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水如碧玉山如螺。

碧琼梳,用碧玉做成的梳子,比喻碧翠的流水;青螺髻,像青螺一样的发髻,比喻北固山秀美的山峦。

这两句描写了京口北固山下迷人的景色。

可是——

山虽峻,奈何非吾家。

水虽美,奈何非吾乡。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万里之外的一封家书,信的词句还在心头萦绕。

信中言:有回家的打算吗?

“真个成归计”,一句熟悉的口语,那感觉,仿佛一句久违的乡音,令他对故乡的思念无法抑制。

何时能归呢?

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

“白首送春拚一醉”。

趁着春风正漾,喝个酩酊大醉罢。

看来,他的内心非常清楚,其实并没有归期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不答,比回答更加深沉,那种归而不得的苦闷和痛苦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风吹破千行泪。”

东风劲吹,吹花了脸庞的泪水。

东风进行了拟人化,仿佛东风有情,替人擦泪,犹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拂面的东风,或许多少给词人带来了一丝丝安慰。

思念也在这暖风中得到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