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放鞭炮是不是中华春节文化一种损失?

 行走与写作 2020-01-23

春节放鞭炮,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进步,禁放鞭炮逐渐提上议事日程。我认为,禁放鞭炮虽然不能说是中华春节文化的一种损失,但至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缺失和遗憾,让春节少了很多的热闹气氛,也少了很多的年味。所以春节放鞭炮不应禁止,而是应该合理规划,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燃放。

春节放鞭炮,这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已经在约定俗成中成为春节风俗中的一部分。早在没有火药的时代,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来驱逐瘟神,表达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发明了火药,制作了“鞭炮”。从此春节就燃放鞭炮祝贺,表示喜庆

春节燃放鞭炮,有着迎新送福,欢乐美好的寓意。鞭炮跟春联、年画、灯笼、一样,成为年俗里记最生动和温暖的过节元素有着迎新送福,欢乐美好的寓意。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最好的论述。春节放鞭炮,已经成了吉祥、欢乐、和谐的象征。

出于好意,春节禁放鞭炮的原因无外乎是为安全考虑、为环境污染考虑、为铺张浪费考虑。但影响安全、污染环境、铺张浪费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放鞭炮造成的后果,也不是春节禁放鞭炮就能解决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弊必有利,不能一概而论,春节放鞭炮也一样。如果合理规划,合理引导,限定时间、限定地点、限定数量,规范化管理,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燃放鞭炮,即不该春节的热闹气氛,又传承了中华民俗文化的传统,何乐而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