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拨开迷雾看中医

 事事平心 2020-01-23



初学中医


初学中医时学,学五脏的功能,《中医基础理论》上说:肺主气、肺主宣发与肃降,心藏神、心主血脉,肝主升发、肝藏血,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于是我们对照着自己的身体,发现这说的好像就是自己啊,自己怎么心、肝、脾、肺、肾都不好啊!自己气虚是因为肺不好,血虚是因为心不好,情绪不稳定是肝气郁结,腰不舒服是因为先天之本肾亏虚,脾胃也不是很好。于是我们深信中医是无形的科学,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问题是,你如何调理自己呢?用到临床如何治病呢?这些概念大多数是混沌的、泛泛的,不清晰的,比如肺主气,这仅仅只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一句话,但被单独摘出来以后,就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然后大家都一拥而起,觉得很对,因为谁都能套用,套用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找到了病因,套用在别人身上,觉得自己找到了别人的病因。


《内经》中的五行


我在学习过程中总感觉这是有些问题,可问到底出在那,我也不知道。后来我就读《黄帝内经》,发现经典对中医五脏功能的具体定位很少,更多的时候是在论述天地之道。因为古人认为天人相通、相同、相应,故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天有春夏秋冬,以生长收藏,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气则各寄旺于四时,以主化;人有五脏六腑,以生长壮老已。这四股气机:生之气,长之气,收之气,藏之气,混合着柔和的土气,布散到全身的各个脏腑血脉,乃至每一个细胞,故我们的细胞中就包含着这五种混合状态的气机,所以每个细胞都有各自的生长与凋零。中医就是这样看待我们的生命,认为有形的身体背后是无形的五种气机在推动,当有形身体生病时,是在它背后的五种气机失衡了。比如生发之气失调,可以影响肝脏,导致肝郁,但并不仅仅局限在有形的肝,因为肝气布散到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当脑部长肿瘤时,也可能是因为生发之气失调,腹部长包块,也可能是生长之气失调,当情志失调时,也有可能是生发之气的问题。后来,我慢慢学习摸索出与之相应的脉法、药理、治法……,就这样,我慢慢地抛弃了现代中医教材中的理论体系。


内经中的阴阳


随着继续深入,我发现五行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而阴阳观念却如影随形,时时刻刻都能看到。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让我意识到阴阳是比五行更加简单、实用、深刻的理论。事实也是如此,比如望诊和脉诊,《素问》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再比如针法,《素问》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中医看病首先要抓住的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大纲、权柄、方向,方向不错,即使偏离目的地,也不会偏哪去。所以《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具体的阴阳应用,看我的上一篇文章:正本清源说阳气。)


思维模式决定你看到的事实


在我学习针灸时,也学习了西医解剖学,西医也非常厉害,把有形的人体竟分析到这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从解剖的基本形态出发,认为器质形态决定功能,而中医“各以气命其脏”,认为功能状态才是脏腑的本质。这完全就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模式,我意识到,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文明体系下,诞生的不同医学体系。所以我现在认为,中医是中国先民看待生命和宇宙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代表真理,世界上就没有真理,所谓的真理只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合适、有用,所以中医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这时不妨转化一下思路,看看西医是如何认识这个疾病的、看看阿育吠陀疗法如何看待生命。当我们面对真实的病人时,我们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做感性的唯我独尊。

写在最后:从功能到五行,从五行到阴阳,从阴阳到思维模式,我拨开层层迷雾,最后并未找到所谓的“真理”,反而发现决定事实的是思维模式,是看待问题的眼光。心胸宽广些,知识丰富些,就会多个思路,就能多个选择,就不至于一招不中,则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