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鸿墨轩3dec 2020-01-23
原创 闻是书画 2019-10-30 08:59:00

Hi,你好!我是闻是书画。 现在就来关注我,不要错过每天的任何更新!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论书法创作中的

“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成忠臣

唐代书法理论家虞世南说:“书道玄妙,心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技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笔髓论》)硝晚一点的孙过庭也说,“同自然之妙有”的作品,“非力运所能成”(《书谱》)。宋代书法大家苏轼在评论欧阳修的书法时说:“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书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十二引)苏轼更提出了书法创作“初无意于佳乃佳”这一极具美学内涵的命题。所谓“无意于佳”,是一种无意识状态,而无意识,绝不等同于无理性。马克思说过,理性永远存在,但它并不是永远存在于理性形式之中。我们承认在创作中潜意识的作用,潜意识中有潜在的理性,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所谓“潜在理性”,类似中国书浍中屡屡提的“道”与“妙”之类范畴,近道及妙,则为佳作,尽管无意于佳。款东坡说欧阳文忠公的字“初不加意”而“自然绝人”,这就是无意于佳而佳,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无目的的合巨的”。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如何无意于佳而住呢?其实,无意中得来的“佳”,是以艺术家的情感、人格、学问为基础的。信大的艺术家都是最赤诚的人、人格健康的人或学问渊博的人。这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种人格上的修养而获得的。学问,应该说是人格的一部分,学问亦在艺术创作中起作用。如黄山谷《苏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中说: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学问融于性情,则与“理”通,东坡固非在书法中逞学问,而苏书中的学问却使得他的书法有着依永深远而有厚度的艺术魅力。苏轼等宋代书法大家的书法创作都不造作,从不装潢门面,他们更多地是一任自己之意而为之,从不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他们无意于在书法中写出什么大主题来,而正因此在他们的书法里我们看到了或说感觉到了那种宇宙与人生的永恒问题—生命之律动。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古代书家在谈到书法创作时,屡言“无法之法。“无法”,不是没有法、无视法,而是不为法所拘限,是一种对技法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黄庭坚最喜欢讲“无法之法”,而他也最重视技法的锻炼,这从他的一系列书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讲“无法之法”,是强调不以“法”害“意”,是要自然成行,所以黄庭坚讲书法“最忌用意装饰”,一装饰,便不成书。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南宋词人兼书法家姜白石在其《续书谱》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季相应,斯为关矣。”学习之时,要知“法”,不知法则无从下笔;下笔之际(也即是创作之时),又须忘 “法”,不忘法则难以抒发真性情。忘法是在知法的基础上的,不知法则无所谓忘法。这也是一个“入”与“出”的问题,大书家能人熊出,不是不用技巧,而是巧用技巧,出神入化。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无法之法”,是在创作过程中讲的,创作中过于受技法的拘根娜难于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技法成了洞见本真、呈现本真的屏障,所以需要忘法。而创作之外,却不能忽视对于技法的体认与锻炼。无不断琢磨,才能熟谙技法,不鹈则无以巧,大匠之巧必 出于规矩;有法与无法是辩证互补,相互生发的。“无法之法”是强调创作时的不以法害意,但也不能任意胡涂,这其中的分寸感须把握好。清代书家张照《天瓶斋书画题 跋》云,“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谓不居内外”,就是讲应该注意的分寸感。意与法,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书法中有法无意,不成书法;有意无法,也不成书法。“无法之法”是意与法高度合一,也是书法成为“书法艺术”的关键。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在人格及道德没落的中国艺术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气节。以一己之力挑战邪恶,拉开了作品会说话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吴冠中、史树青誉为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论书法创作中的“无意于佳乃佳”及“无法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