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孤山一松鹤 2020-01-23

本文作者:海上云,《少年时》专题编辑,美国工学博士,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开发,获美国专利10多项。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阅读多≠写作好。

这个话题源于前一段时间成都的一位家长Seven Mom提出的问题:阅读与写作怎么转化。

这位家长的问题非常好。

这个题目其实应该请一位语文老师或者作家来讲更好一些,我的理工背景,更适合回答电脑、人工智能和芯片方面的问题。

一个理工科的来讲写作,属于跨界,语文老师可能不乐意啊,电脑和人工智能也不高兴啊。不过,既然接了这个活,我就说一些自己的一点体会。

先说一下这个命题,阅读多≠写作好。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学富五车,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好文章来。用一句俗语来说,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从生物学上来找找科学证据。先来看图吧,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这张图片,摘录自两年前科学家发表的一个研究成果——阅读写作时大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插一句说明一下这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什么回事。

人脑的血液里含有氧分子,在磁场里发生核磁共振效应。大脑哪个地方活跃,那个地方的血氧浓度就高,在磁场里的共振强度就高。

看这张图,上面是阅读时的磁共振成像,彩色都是大脑中活跃的部分。

中间是写作时的图像。下面是阅读和写作时都活跃的部分。

从生物学上说,人的大脑中的神经元存储着记忆,不同的位置存放不同的内容。负责阅读的是一块区域,而负责写作的是另一个区域。这两个区域有部分重叠,但不完全一样。

写作有它特定的部分,和阅读部分不一样,说明光靠阅读不能完全解决写作的问题,所以,阅读多≠写作好,成立,证明完毕。

同时,它们有重叠部分,这重叠部分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说明这部分脑细胞被阅读和写作都用到了,也就是说阅读对写作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所以,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也成立。你看,理科生用一张图就一下子解释了前面的不等式。这就是跨学科的优势啊,文学难题一下子被科学实验解决了,一张图搞定。

好了,收工,下课。开个玩笑,现在下课的话,生物老师会给我及格,语文老师一定会给我0分。

阅读多≠写作好,这实际上是提出了问题。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

也就是成都的家长问的,怎么让阅读转化成写作?

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不等式变成等式?

既然很多作家说“开卷有益”,那么这个等式肯定在某种条件下是成立的,或者说,加上某些条件,它会成立。

我们需要寻找等式中丢失的部分。

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一点,首先,写作一定要多练习,训练和刺激负责写作的区域和那些脑细胞,让它们亮起来。

1.训练

大家有没有遛过旱冰?第一次穿上旱冰鞋的时候,会很笨拙,走路都不会。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但是,扶着栏杆,慢慢挪动,一步两步,一米二米,一圈二圈,会摔跤,姿势很难看。不用怕摔倒,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爬不起来就躺一会儿。

摔了无数跤后,躺了无数“会儿”,就可以不用扶栏杆往前走几步了,可以往前滑动了。

这个溜冰的过程,和写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关键是要多练,不要怕出错。写作的时候,慢慢把阅读过程中掌握的文字使用起来,把各种知识点和素材恰当地利用起来,模仿好文章的写作手法。

宋朝诗人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这里的实践,就是练习写作。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那些词语、修辞、章法,储藏在大脑里,就像是一颗颗珠子和一根根线放在抽屉里。

我们需要时常打开抽屉,试着用线把这些珠子串起来,串成心里设想的一根项链。练笔写作,就是训练和刺激负责写作的神经元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珠子和线串成项链的过程。

如果做不到一天写一点,至少要每周写一篇,题材不拘、形式随意、长短勿论,写得好写得不好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动起笔来。

写写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发生的事,路上看到的事,什么都可以写。

一开始可能会出错,比如用错了词、逻辑上不严密、前后矛盾等等,这些都没有关系。

不要怕写错,重要的是只要开始写,就是在往前走。你上了溜冰场站着不动,是学不会溜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你再去做磁共振成像,一定会发现那些负责写作的大脑部分,闪亮闪亮的。

2.临摹

刚才提到“模仿好文章的写作手法”。模仿,是最好、最有效的练习,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这是历史学者说的。

很多画家,开始是临摹名家的画开始的。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比如,学油画的去欧洲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印象派的画等等,这也是有案可查的。日本的汽车和电器,最早是模仿欧美起家的。韩国制造则是模仿日本起家的。

所以,几乎所有领域的学习,都可以从临摹、模仿开始。

那么,写作怎么模仿呢? 把新学的词语、成语用来造句,这是一种模仿。

学了新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等,练习使用,这是一种模仿。

别人用倒叙的写法,你觉得很好,自己也照着写,这也是一种模仿。

我举自己写作过程中模仿的一个例子。台湾诗人郑愁予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错误》,写的是战争年代对离人的思念。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下面这首是我自己模仿郑愁予先生的《错误》,而作的一首诗:

《鸢尾的花语》

作者:海上云

风从五月吹过那飘在花季里的忧郁如鸢尾花的开落羽翎轻颤,几世的记忆仍在我去敲叩五月的每瓣鸢尾恰若沉睡的精灵醒转花梦缱绻,羽化的蕊瓣翩翩我的寻觅是几世的迷恋石刻的记忆是忧伤的开始我记得花语,花却已失忆……

我的朋友们读了这首诗后,没人能发现我是模仿郑大人的《错误》写的。

我挑明了之后,他们还是觉得除了字数和段落差不多,完全是两首截然不同的诗。

作为一个模仿者,我暗暗窃喜了很多年。

临摹,看起来似乎是很枯燥的事,但是,临摹得让人看不出来,就像捉迷藏让人找不到,就很有趣了。这也是文学的临摹不同于绘画、科技临摹的地方,这也是真正好玩的地方。

模仿并不丢脸,特别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幼稚的时候。

但是如果一直在模仿的陷阱里出不来,那就丢脸了。

模仿是学习,是为了掌握,更是为了以后超越。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所以,照葫芦画瓢,只是在刚入手的时候为之,不能一辈子画瓢。

《鸢尾的花语》是我画了很多瓢、砸了很多瓢、扔了很多瓢之后,唯一留存下来作纪念的。最后模仿之后,你得破陈出新。

First you imitate, then you innovate,这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爵士乐音乐家Miles Davis说的。

那么,怎么破陈出新呢?

3.想象力

有了阅读,有了练习,有了模仿,你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是不是就找到从阅读到写作的等式了?

你的这些知识,好像灿烂星空里的星星。这时候,你要有想象力,要大胆想象。

比如想象出一条条虚拟的线把星星连起来,你就想象出了一个个星座,双子座,金牛座,水瓶座。还能想象出一个个神话故事,还有动漫黄金十二宫圣斗士。

甚至是玄妙的星相学,那个比神话还有想象力,还要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哈,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写极端生命,百度百科会告诉你,地球上有嗜酸、嗜碱、厌氧等各种不同的生命。

这样的知识点很枯燥,这样写的文章也是惨不忍读。即使是我这样经过几十年理工训练的神经,也无法忍受。

那么怎么写这样的文章呢?

其实,嗜酸菌这样生僻的知识,在我们厨房的泡菜坛就有。

你可以从一只泡菜坛说起:“四川人厨房的秘密是一只泡菜坛。泡菜的美味来自乳酸菌的发酵生成大量乳酸,从而制成一种带酸味的腌制品。这些嗜好酸味的细菌,是极端生命形式的一种。”

这个开头很像《舌尖上的中国》的口吻。

这样来写文章,厨房里的泡菜这样日常生活中的小菜,和极端生命这样高大上的科学知识,用一根线联系到了一起。

是不是很有趣好玩?

两件事本来都是平常,但是把它们“泡”在一起就不平常了, 这里写的不是菜谱,也不是百度词条,有了别人都没有想到过的新意。

而且,读者以后吃泡菜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泡菜里面存在的极端生命。再举一个关于写作需要想象力的例子。

在《少年时--体育运动之美》这本书里里,写专题诗的时候,是很挑战的。

虽然可以写体育拼搏的精神,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突然有灵机一动,足球比赛过程,和诗歌写作过程,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啊,虽然一个是体育中最受欢迎的运动,一个是最阳春白雪的文字体裁。

你看,足球的每一轮进攻,从发起,到传接、盘带,到最后射门,是不是和诗歌里的起承转合有相似之处?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此图为43期《少年时·体育运动之美》截图)

诗歌里最妙的一个字、一句诗,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那个“绿”字,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个“闹”字,是不是和一次美妙的射门得分一样让人大声叫好?

这就是《诗意足球》的由来。

写一篇足球的文字,很平常,很容易入了俗套。

写一篇介绍诗歌的文章,也很平常,很容易重复别人。

但是,把诗歌和足球联系起来,有机地混合交错在一起,就独特了,就有新意了。

这样一写,或许读诗的人更能看懂足球了,足球运动员也更能读懂诗了。再比如写地球系统,百科全书会告诉你,地球系统有四个大圈: 它们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但是,这样的文章很无趣,这样的知识点让人读过就忘。如果让你先听一首歌,新加坡歌手林俊杰的《江南》,再仔细品味歌词,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我这里把歌词拷贝过来。虽然林同学的普通话比我好很多,不过光听歌不看歌词不一定能听懂。

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讲的是大气圈和生物圈)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讲的是水圈和生物圈)你在身边就是缘,缘份写在三生石上面(讲的是岩石圈和生物圈)爱有万分之一甜,宁愿我就葬在这一天(又是生物圈)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深深看你的脸 (圈圈圆圆圈圈,不多不少正好四个大圈)

流行歌曲和地球系统的科学知识,本来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却被天马行空地联系到了一起。是不是很有趣好玩?

地球系统的四个大圈和《江南》居然有关联,这是JJ写这首歌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吧。

这里有林俊杰的粉丝吗?我很高兴成功地把林俊杰拉进了科普和写作的主题。如果我说这篇介绍地球系统的科普文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推荐《江南》这首歌,你相信吗?粉丝JM相信。

本来写作是很难的事,有的小朋友觉得很枯燥很痛苦。

但是,如果发挥你的想象力,就能把本来离得很远、似乎毫不关联的东西,用某种方式串联起来。

这就好像是一种游戏,一种找到事物之间关联的游戏,一种让记忆走街串巷的游戏,一种把杂乱无章的星星想象成星座的游戏,是一种把珠子串成项链的游戏。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是不是很有趣?

想象力,不仅可以让文章有好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还能让枯燥的文章变得有趣,让写作这件枯燥的事变得有趣。

对我来说,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新,和科学研究里的创新是一样有趣。写作中的这个想象力,不仅可以把书本上阅读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还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电视里看到的剧情、随身听里听到的歌词、画廊里看到的画作,都可以建立联系。这种建立关联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得到,也是我们人脑特有的。

到这里为止,我们讲了三点。找到了读写等式中丢失的部分。

一要多练

二要临摹

三要想象

我们把这些写成一个等式:(阅读多 练习多 临摹)x 想象力=写作好

这个等式,回答了成都家长的问题,阅读到写作的转换,要经过练笔、临摹、想象力“读写三连”,才能成功。为了大家印象深刻,到时候我请我们的美工编辑做了个“读写三连”的表情包。这个“读写三连”,对于写作有用,对于绘画有用,对于音乐有用,对于搞科研也有用。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阅读、练习、临摹,加起来,给了我们写作的基础,而想象力,在这里用的是乘法,它可以让文字发出几倍的光亮。

阅读、练习、临摹,其实现在的人工智能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比人更好。但是,想象力,却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至少目前是。

当然,如果光有想象力,不去阅读和练习,就是无源之水,也是空想了。

说好的“三连”,一个也不能少。美国有一位儿童文学作家Daniel Pinkwater说过“Read a lot. Write a lot. Have fun.”快乐写作!这也是我想说的。

写作要前后呼应,讲座也要前后呼应。我们再回来看一下一开始的那张阅读写作大脑兴奋点分布图。

读了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资深编辑告诉你:问题出在这

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测,那些写作中用到的、而阅读却没有用到的脑区域,是不是和练习模仿、想象力有关?生物学家或许可以和写作志愿者一起做一些研究。

阅读多≠写作好, (阅读多 练习多 临摹)x 想象力=写作好。一个不等式,一个等式,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两个数学公式。

真是不好意思,本来准备分享的是语文课,最后搞成了数学课➕生物课。

要不下次开办数学讲座的时候,我再把数学课搞成语文课怎么样?这样就扯平了。谢谢大家的时间。

这些问题您也许会遇到:

问:孩子初一,每次作文都写得很浅,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怎么办?

答:这个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写作的深刻程度其实是跟生活阅历有关。没办法迫使一个没有什么生活阅历的小孩子,能写出很深刻的文章。孩子写的文章,主要是看他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童真,这才是他最珍贵的东西。

问:请问老师,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答:其实呢,阅读分成两种,一种叫做精读,一种叫做泛读。精读就是说,要对文章里头各种细节都要抠进去,甚至可以背诵,但是精读的文章一般不会很多,因为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但是通过精读的过程,可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经过训练之后,就可以做各种泛读,泛读的速度也就可以提高。所以提高文章的阅读速度,还是要有精读的基础,才可以在泛读的时候提高阅读速度。

问:写作文用先打草稿吗?

答:其实就算不打草稿,也会打腹稿对吧?在脑子里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打草稿的过程。其实打不打草稿,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

问:应该对孩子设置阅读书目类别的限制吗?如果孩子也喜欢阅读超过他年龄段的书,是否要对这些书加以控制?

答:其实没必要,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可以多看,只要他能理解。因为阅读量越广,涉及的类别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广,写出来的文章会越生动。

问:小女三年级,有些书都看了十几遍,有些书只翻翻,如何进行阅读的积累?课外书阅读挺多,有时写起作文感觉脑子空白,怎么引导呢?

答:这个也不能怪小孩,因为孩子三年级的时候,按照大人的标准写一些条理清楚、中心主题好的文章,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挺难的,可以从简单开始,不一定要求她写很完整的文章,写短的、一两段、几句,其实都可以的。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写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