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经典:古代名人教子着力于“早” 与 “严”

 木桩指路 2020-01-23

古语云:“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这就是家训在古代教育当中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国自古以来都倡导要注重家庭、重视家教,围绕“早” 与 “严”,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诸子典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真乃是“童蒙养正,圣功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落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西晋)羊祜:《戒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北宋)欧阳修《示子》

■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受以资身之术,如才高者,命之习举业,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经营生理,四也;家法整齐,上下和睦,五也;为择良师友,六也;为娶淑妇,七也;常存俭风,八也。——(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

■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大抵后生为学,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有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史书须每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

——(南宋)吕祖谦《辨志录》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 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清)张英《聪训斋语》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清)张履祥《训子语》

■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余谓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之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