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过时与被低估:一本经典的基金投资启蒙书(下篇)

 adldfj 2020-01-23

文章的上篇:不过时与被低估:一本经典的基金投资启蒙书(上篇) 

季凯帆先生的《解读基金》可谓是包罗万象,与当前只介绍一两种投资策略的畅销书相比较,季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基金投资策略种类繁多,对于不同投资风险偏好的读者朋友都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比较典型的基金投资策略有:核心-卫星策略、大盘-小盘策略、定投策略、股债平衡策略、资产再平衡策略、基于一次性投资的资产配置策略、用指数拟合沪深300增强策略……

我们能够想到的基金投资策略,季先生介绍了大部分。时至今日,很多策略我们依然在使用。

例如,核心-卫星策略,又被很多投资者称之为守正出奇策略。投资组合中决定收益的是那70-80%的核心资产,余下20-30%的资产是卫星,可以用于对各种新鲜事物、策略的探索。因为比例控制得当,即便犯下大错,对于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影响也并不大。如果对新事物探索成功,还能获得锦上添加的收益。

例如,大盘-小盘策略,当前的沪深300 中证500这样投资组合就是基于大盘-小盘策略的,代表指数趋势投资的经典二八轮动策略也是基于大盘-小盘策略的。

例如,用指数来拟合沪深300指数增强策略。在季先生著书的时代,指数投资工具特别匮乏,当时市场上ETF工具少得可怜,只有上证50、上证180、深证100、上证红利、中小板等少数指数化投资工具。

用季先生的方法回溯13年,该策略很好地拟合了沪深300指数

季先生观察沪深300指数的个股构成及行业权重分布提出了67%上证180ETF 33%深证100ETF来替代沪深300指数并能取得超额收益的观点。

05 | 值得今人反思的定投观

季先生谈到自己的基金定投观对于当前这个定投泛滥的时代有重要的反思意义。《解读基金》对定投策略的定位是基金投资中的辅助,主要用于投资资金无法一步到位的人,以及用于每个月的收入结余。

要知道市场是长期向上的,如果有条件,越早进入市场越好;如果没有条件一步到位,定投就是非常理想的投资方式。
季凯帆、康峰著《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P161
把一次性投资和定投结合起来使用是最好的方式。当年终发了奖金,可以一次性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市场,而每个月的结余就可以采用定投的方式积少成多。
季凯帆、康峰著《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P163

在当前这个定投泛滥的时代,不少宣传材料上宣称定投是一种低风险投资方式。不少新人投资者想当然地以为只要坚持定投就能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因为后续资金能摊薄定投成本。

但大家忘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量资金对定投成本的摊薄作用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已投入本金都暴露在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之下。

季先生在书中告诫读者,万勿以为定投万能,万勿轻视定投策略的风险。

定投是最符合投资而不是投机概念的东西。但我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定投者,定投只是我投资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定投只是一种投资方式,而不是投资的品种。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定投是万能的,是可以百战百胜的。只要是投资就有风险。这种风险本质上取决于投资的品种,而不是投资的方式……
季凯帆、康峰著《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P282

在定投策略的执行过程中季先生认为要警惕定投中的“高买高卖”现象,定投品种的选择应该以人为本,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为尺度,不必定投大波动品种。

人们对定投的理解也有很多误区。第一,定投不会让咱们包赚不赔……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坚持定投,因为这时候才是低价收集筹码的时候。也只有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坚持定投,才可能在市场高涨的时候获得收益。其实,投资正确的思想是低买高卖,而不是高买再高卖。
季凯帆、康峰著《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P238
第二,理论上定投是波动幅度大的品种有优势……但我认为选择定投品种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符合你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第三,定投只解决了一个买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卖出的问题,而只有卖出和买入的差价才是你的利润……第四,定投的品种是不是必须从一而终呢?我认为没有必要,定投的品种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季凯帆、康峰著《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修订版)P238

事实上,警惕定投中的“高买高卖”与前文提到的有条件越早进入市场越好是相呼应的。A股市场虽然有牛短熊长的传统,但也并非完全绝对。市场低估值时无作为,只是象征性定投了几笔,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06 | 早投资早走正道

《解读基金》12年后修订再版,12年弹指间匆匆而逝。12年前我从父亲那里第一次知晓了基金为何物,12年后父母年过半百而我也二十有五,与基金结缘想来是一种传承。

在全书的最后,季先生谈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基金投资的基础知识就那么多,因此投资经历很重要。去做去想,去想去做。人在江湖飘,怎能不挨刀?从“小鲜肉”到“大叔”就是这样过来的。

与父亲近40岁才接触基金相比,我21岁就接触了基金,不到23岁就笃信格雷厄姆-巴菲特-约翰·博格的投资思想,我想我是幸运的。能以很小的损失体验牛熊转换的残酷,树立风险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我想我是幸运的。

作为普通投资者,学习-实践-反思;反思-学习-再实践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愿我们像季先生一样——“我已年过半百,但还想再当30年基民”——热爱基金投资,热爱学习基金投资。

早日实践早日走上投资正道,我想《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正是这样一本为我们梦想助力的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