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年男人的八张面孔 之 第一张面孔:对父母,做履行孝道的典范(五)

 孤石一仞 2020-01-24

一个中年男人的八张面孔

第一张面孔:对父母,做履行孝道的典范(五)

或许是离开家乡太久,刚退役回来的我还主动参加过几次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一类的活动,想着多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交流,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和大伙多亲近亲近,可是后来发现,我已经根本融不进他们的圈子之中,并且从骨子里已经和他们所有的人气场完全不同。或许是我被从小关在家里的时间太久,习惯了内心的孤独,而这种聚会除了拼酒量、侃大山,就是回忆录,程序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吃饭、喝酒、唱歌,这种吹牛扯蛋纯粹是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宣泄过后一切便又重新归于沉寂,即便是微信当中的同学群、战友群,除了偶尔能用抢红包来烘一下人气外,平常全都是死人一般的寂静,对于像我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交流似乎从来就没有人在意过,大家的关系好像也都是无所谓的。对于这种人际间的冷漠是我最初没有想到,也一直无法接受的。

也曾到村里几个发小家里小坐,他们对我的军旅生涯很陌生,而我对他们的现状却很熟悉,因为有时回家帮父母在田里干活,以及每年过春节听乡亲们的谈话,所以对他们的情况大都比较熟悉,唯一不同是在农产品的亩产量及销售价格上的差异而已。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新意,所以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共同话题,似乎除了打麻将赌博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纽带。所以我就干脆躲在家里陪父母干点农活、做些家务,碰上假期就督促子侄们读书,检查他们的作业。陪在一旁的父母对此非常用心,一辈子没有文化的他们,似乎在这个时刻最希望能在这几个孩子身上,看到他们将来能承载起这个家族的未来和荣耀,而这一点,似乎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我能帮助他们向孩子们传递他们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来传承这种思想和理念,并且坚持来督促孩子们的学习与进步。

所以常常我也会有意识的制造一些机会,让父母给孩子们讲讲自己曾经苦难的岁月和亲身的经历与感受,算是一种情景教育,这一种让父母有存在感的做法,促进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给孩子们增添了学习的动力,也让他们对祖辈们过去的生活有了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尽管他们当时不一定能立刻就懂大人的良苦用心,能立刻做到大人们期望的标准,但是他们几个之间相互的那种带动往往比大人们的单纯说教更有效果。没有读过书的父亲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读书,爷爷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父亲当年因为没有完小毕业这样的文凭,所以在部队达不到提干的条件,最后只能复员回家,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也是他一生中最无法把握和凭借自身去创造和努力的客观现实。而母亲则常常会说“我小时候为了一块五毛钱的学费,家里闹的不可开交,最后分了家,我也没有上成学,十三岁就下地干活,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娃啊,你们现在真是太幸福了,捏笔杆子可是比捏锄把子轻松的多啊,你们一定要好好努力(念书)。”母亲当年只念了两年小学,但是每一次考试成绩都是满分,退学后,老师好几次登门做孙家掌柜(母亲在孙家养父的大哥,在孙家排行老八的那个老汉;我外爷排行十二)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给母亲读书上学的机会,但是都遭到孙家人的拒绝,到了最后,母亲还是退学了,或许当年的孙老八心里特别的清楚,他们本族的那些子弟未必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但是这个外姓人家的孩子如果读书,将来一定会超过他们家族所有的人,绝不能让她有出头的机会和可能,所以他们必须提前将这颗好苗子扼杀在萌芽状态。况且全家人连吃饭都困难,哪里还有钱去供一个外姓人?当然,孙家一族在前后几十年中都没有考出来一个大学生,这或许是当年他们的先人们最准确的预测结果。对于当年被迫退学一事,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她努力的培养着我们兄妹三人,希望我们将来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也帮助她了却这个心愿,后来当我在军队考上大学的消息传回家后,母亲总算在村里更是在自己所谓的娘家那些自视高人一等的孙家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虽然父母亲对读书人都很羡慕,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父亲更势利一些,他更多的倾向于读书后能从中得到哪些物质方面的实惠;而母亲希望我们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在做人处事、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更多的改变。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活得更有价值、有尊严和有地位,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母亲对子女的培养早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的记忆当中,当别人家的孩子趁着大人到田里干活四处疯玩的时候,母亲则是将我锁在家里,一本《看图识字》、两支粉笔陪伴我度过了多半个童年,每一天的上午和下午,母亲上田里去干活前,临走时都要对照着那本《看图识字》教我两个汉字,那些汉字至今还有很多我都记得非常清晰,有“国家、人民、军队、教师、农民、工人……”等等,写完两个字,再教我读、写两边,等我完全会读、会写了,母亲才转身锁上门离开,留下我面前那扇紧闭的门和身后那空荡荡的院落,发过几分钟呆以后,我才蹲下来,开始认认真真写自己的作业,而那长长的洞坡就是我的作业本。所谓“洞坡”,其实就是地坑窑洞通往地上的小斜土坡,当我一刻不停点的一笔一划的将两支粉笔写的都只剩下绿豆般大小根本无法用手捏住时,到了那会,我常常就用手指头压着这一点点粉笔在地上划,通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身后那高高的窑洞顶上常常会传来邻居们从田里回来的说话声和脚步声,而蹲在地上写了一个晌午或着一个下午的我常常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听到他们说话声的那一刻,我会立刻转过身来坐在扫把上面开始休息,同时向着窑洞顶上张望,在人群中寻找母亲的身影,也顺便听一下路过的邻居们对我写的那些字的一番或夸奖或打击的话语。

后来长大上学,母亲为了使我们兄妹能始终保持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竟然别出心裁的设立了奖品,类似于今天的奖学金。比如,每向上升一个年级,就奖励一个奖品,这些奖品有钢笔、文具盒、(军用)黄挎包、塑料皮的笔记本等等,那个时候母亲不懂得这种奖励方式叫什么,也没有意识到她设立的奖励期限其实一点都不科学,她只知道,只要让孩子们一级一级的向上升,她就给孩子自己想要的奖励,因为这种奖品是每一学年开学时问过我们,并且是事先和我们商量好的。母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我们都能考上大学,那时候大学毕业生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家里有人在外面工作,是很令人很羡慕的,那家人在村里的地位都比别人高很多。所以她就用这种方式鼓励着我们,希望我们能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母亲也从不食言,每一年升级试考完以后,她都能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当然我是得奖品最多的一个。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母亲就这样从牙缝里挤出来一点零用钱,用设立奖品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这种非常淳朴的思想竟使我终生都保持着热爱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读书也早已变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而这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女儿身上又得到了成倍的放大。虽然我没有传承母亲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奖励的方式,但是我特别注重启发孩子的心智和品德教育。尤其是将生活现象和中国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坚持定期组织施教,并且不断强化随机的情景教育,所以与女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顺畅。这些体会与收获我也经常告诉母亲,当然她自己也很注意的在观察与思考,因此她也是有很深的体会,这也是她格外疼爱我女儿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主要还是受到母亲的影响,特别是母亲在孝敬这一点,在她曾经生长的村子里排在第一位那真是当之无愧的,她给养父、养母养老送终,尤其是伺候卧病在床长达四年之久的外婆,真是非常敬心,更是十分的耐心。另外还包括父亲的两位哥哥、一位嫂子,都是母亲一手经管让他们入土为安的,特别是我外婆临终前在炕上躺了整整四年的时间,都是母亲在照顾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有的是我亲眼所见,有的是亲戚们讲给我的,当然也离不开父亲和哥哥的协助。所以,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当我们兄妹经济开始独立以后,作为子女对父母更注重的是厚养,他们前半生受过的罪、受过的苦、流过的泪,我们要用自己的孝敬和行动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多些享福,让他们生活的风风光光的、体体面面的。关于这一点,村里的邻居们是没有不挑大拇指称赞的。而最难得是,因为我们从小饱受了那种被人歧视的经历,所以我们更团结,也更心齐,所以特别感谢生活曾经给了我们那些的苦难。

当然,作为外人,他们或许只能看个大概,母亲的内心世界可能永远都没有人能懂,而我接下来将要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是要为母亲写一部关于她的人生传记一书!将她一生的主要经历记录下来,让家族的后人们能全面深刻的了解她的经历,感受她曾经受过的苦难,能更加努力的去拼搏和奋斗,让子孙后代们更加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珍惜他们所拥有完整的家庭,珍惜他们未来美好的日子,这是母亲要我写此书的原因和目的,也是我将要送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