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奔波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回家,必然要面对父母,而且是日渐衰老的父母,如何与父母相处,已成了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你是否已习惯了逃离 你也许是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也许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和他们沟通,所以选择了逃离,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本以为逃离会带来解脱和自由,后来才发现,原来不管自己逃到哪里,都无法斩断原生家庭的牵连,更斩不断那根和父母牢牢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从何时起,原生家庭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你的心头,让你进退两难。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对原生家庭是这样说的,“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命运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我们的父母尽管有着种种的不完美,但他们心里是爱着我们的,即使是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生而为人,他们有他们的难处,有他们的局限,你对他们的抗拒,其实也是对你自己的抗拒。而抗拒,只会在你和父母之间筑起一道高墙,光透不过来,爱,也无法正常流淌。 龙应台在她的《天长地久》书中的一封名为《空篮子》的信中这样写道,“邻人送来一篮黄瓜,我们都还坚持要以萝卜装篮回报。这些送给我们“人生”的女人,我们拿什么装进篮子呢?”父母赋予了我们至为宝贵的生命,陪伴我们长大,而我们长大了,却只能留给他们一个冷漠的背影吗? 放下期待,接纳不完美 你对原生家庭的抗拒,源于你的不接纳,而你的不接纳,则是因为父母达不到你心中的期待。但,人跟人的关系,是无法达到我们心目中的圆满的,我们要先认清这个事实。与其一味的期待父母改变,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成长,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不应该费力去改变父母,而要试着尊重和理解父母。即便无法知道父母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但理解父母的行为背后有他们的背景因素,这个理解更重要。这能让你懂得父母并非任性妄为或者存心找茬,他们其实是不由自主的。有这个认知之后,你就能以崭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你会学着不再耗尽心力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质性的方式去接纳他们。 当我们能够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他们的唠叨,指责,不满,管控,接纳他们的顽固,陈腐,接纳他们的衰老,脆弱,接纳他们这样一个自主独立的个体,我们才愿意打开封闭的心,和父母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带着爱去沟通。生活中多些这样的沟通,就会多些体谅和温暖,当你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那堵墙会消融掉,你心里的那座大山也会轰然倒塌。原来,那条爱之河不管封冻了多久,只要再听到爱的召唤,就会冲破重重阻碍,继续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 当你内心真正和父母和解,你才能挣脱掉原生家庭的枷锁,才能迎来幸福的未来。正如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所说:“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我们日渐衰老的父母 生命长河的两端,一端是孩子,一端是老人。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满心欢喜,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无限。而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们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呢? 衰老,只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坦然接受,以平常心面对。 父母老了,越来越像孩子了。但他们还要在我们面前扮演大人的角色,这个时候的他们更需要足够多的倾听、尊重,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不顾原则的盲目顺服,或者一味管控,为他们安排好你自以为好的一切,这都不是真正的爱。 适时的“哄”是需要的,但还要做好管理教育。因为衰老会带来大脑判断能力下降,旧经验过时,而我们受过还不错的教育,见识过更多的人和事,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去引导他们。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帮忙,比如你是医生,而他们却不肯让你看病的时候,其实这个你要从心理上接受,因为心理学上就有个小常识,距离越亲近,越缺乏权威感。 对父母,我们绝不能抱着懈怠淡漠的心态,这会对你们彼此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是你不愿意面对自己衰老的某种象征。其实当我们去照顾日渐衰老的父母亲,也是在为以后我们自己面对衰老做准备。这也是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让我们放缓脚步,趁时光还在,好好陪陪父母,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墨琴 | 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