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何托孤赵佗无正史资料记载

 weiwj321 2020-01-24

    近期,个别人在互联网上谣言:“《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有个三岁儿子韩滢被汉丞相萧何托孤给南越王赵佗收养,后改姓,叫韦滢,封地为官。”;“广西宜州德胜都街韦天贡是韩信的后裔。”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定的。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前87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权威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记》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写作,公元前91年才完成《史记》的撰写, 前后经历了14年时间,距今已有2111年的历史。

该书共九册,其中有《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专写萧何(前257年—前193年)辅佐刘邦(前256年11月—前195年6月,前202年称帝)打天下、安天下的功勋;《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专写西汉开国大将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汉高帝十一年)的沉浮史;《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是写韩王信、卢绾、陈豨三个人的合传;《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专写了南越王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在南越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结束了南越赵家自治93年的过程。

细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没有找到西汉丞相萧何把被诛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的淮阴侯韩信儿子托孤给赵佗的内容,也没有封土官或封地的记载。

《史记》之后,还有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写的《汉书·韩信传》,该书也没有记录西汉韩信三岁儿子托孤给赵佗的内容。

司马迁创作《淮阴侯列传》时,亲临淮阴,观瞻韩母墓,探访韩信少年时代垂钓乡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迹,但是只字未提韩信身世及其是否有儿子幸存于世。此时离韩信被害已经大约90年的时间了,如果“考古”中有韩信后代存世的信息,司马迁和班固应该不会忽略。

书说“司马迁撰《史记》时,采撷了西汉陆贾撰《楚汉春秋》的内容。”为此详阅了《楚汉春秋》,同样也找不到西汉韩信有后托孤给赵佗的内容。

《秦汉之际赵佗传》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赵佗》也均无托孤、韩信有后之说。

《二十四史》是清朝武英殿从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用46年的时间刻印出版的《钦定二十四史》,涵盖公元前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明史》、《旧唐书》和《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等二十四部史书。是一套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正史,真实记录了四千多年来中华历史。细读《二十四史》,同样找不到“萧何托韩信三岁孤儿给赵佗”及其相关记载,也找不到“韩滢”、“韦滢”和“韦斯明”的名字及其相关内容。

2019年3月,东兰县韦氏宗亲会代表专程参观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镇淮东路的韩侯祠,即汉初开国大将韩信的祠堂。韩侯祠初建于隋唐之交,约公元617年前后,历经几度兴衰,明末建成现在的规模。是淮安市的名胜古迹。祠堂内有历代名人为韩信赋的诗词,有碑文写韩信英武的一生,但只字未提韩信有后代。祠堂管理员说:“我长期在这工作,来访都登记。韩信被灭三族,没有后人了,更无人说是韩信后裔前来认祖归宗拜祭过。”

从公元前196年韩信被灭三族,直至明末清初(公元1643年),前后间隔1839年,期间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记载淮阴侯韩信有幸存后代。

直到明末清初(公元1643年),才有一本小说《倘湖樵书》问世。该书就是明朝的来集之(1604—1682),字元成,号倘湖,撰写的小说体裁《倘湖樵书》(以下简称“《樵书》”),书中介绍一个托孤的传说。众所周知,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不能作为史据。

《樵书》出版之后,又过了两百七十二年,才有中华民国1915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的《辞源》,里面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樵书》与《辞源》两者间隔272年,可以推断《辞源》里的托孤内容是从小说《樵书》中转抄的。因为所有词汇的产生,起初都是从民间收集得到的。

从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害,距今2216年,从1643年的《樵书》到2020年,中间距离377年,从1915年的《辞源》到今天才105年。相比之下,《樵书》和《辞源》才刚刚问世。所以说《樵书》和《辞源》中的托孤内容不是史实,不能作为史据。

读过史书的人都会分析:1、萧何不会也不敢救韩信儿子。首先,刘邦、吕后、萧何是同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都希望韩信死。原因是韩信“兵权在握”且“功高震主”,稍有异动,江山不保。其次,萧何是谋杀韩信的主谋和实际执行者。第三,即使萧何有恻隐之心,也不敢冒被“夷三族”之险。朝廷稳定,是他们多年的艰苦奋斗换来的,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为何去冒险?

2、韩信及其族人根本没有逃跑的心理准备、消息来源和逃跑时间。首先,韩信自认为帮刘氏打江山贡献巨大,有“君王封我五不死”的《免死证》,刘邦不会要他的命,上次抓了也放了;其次,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韩信一直把萧何当知己,所以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萧何与吕后会设计害他;第三,既然韩信都想不到,他的父母妻儿、下属更不会想到。谋杀韩信及其三族的部署和行动是绝密的,萧何以庆贺胜利的理由骗韩信进宫的,时间很紧。

3、古代的长安到南越番禺(广州),远隔千山万水。假如真有人把韩信儿子送出长安往岭南,肯定不敢走官道,更不敢歇官驿,只能步行或骑马走小路。否则事情败露,官兵追杀。一路上吃喝歇息,需要时间和金钱,不会有人为了一个三岁小孩而丢家舍命。何况公元前196年,世人皆知,赵佗已接受陆贾游说归顺了汉王朝,赵佗有可能“暗渡陈仓”收留韩信子吗?

翻开广西河池道光八年(1828)的《庆远府志》、《宜山县志》、《东兰县志》、《凤山县志》和《南丹县志》,以及古墓碑、墓志铭、奏折等正史资料,同样找不到“韩信”、“韩滢”、“韦滢”和“韦天贡”公的名字及其相关内容。

由此,可以断定:“萧何托孤给赵佗”、“韩信有后”和“韦天贡是韩信后裔”都是假的传说,没有任何真实的历史事实依据。韩信无后。

根据《东兰县志》和《广西东兰韦景岱宗支族谱》2003版记载:“韦富挠,字金保,有战功,皇帝赐名‘贤顺’,封为‘奉训大夫’。世袭东兰州土司的第14任土知州,嫡生万目、万喜、万成、万亮。庶生万熙(杰)、万红(龙)、万卜、万岩、万邦、万章、万世、万年共12子。曾开辟宜山都街、落索、金城一带。”注意,这里韦富挠12个儿子的姓名和住址,与1998年《韦氏族谱—韩改韦世系》里列出的宜山(宜州)都街“韦天贡”公的12个儿子完全一致!

所以说,广西宜州都街的韦天贡就是道光八年《庆远府志》记载的洪武十二年(1379年)世袭东兰州土司的韦富挠。望大家尊重正史事实,积极探讨。

                                                                  广西韦氏宗亲会副会长 东兰韦文杰

                                                                                     二O二O年一月十九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