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做练习,多读书,如果正相反,就是走到歪门邪道上去了

 上黄沟村 2020-01-24
少做练习,多读书,如果正相反,就是走到歪门邪道上去了

因缘际会,曾连续十多年参与了中考模拟试题的命制。说实话,最初觉得自己挺牛的,一篇篇文章,经过删改,变成了考试的文章。然后觉得是自己出题,仿佛掌握对学生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似的。

而且,因为是自己命的题,所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有时候还很得意地向学生炫耀一下,某个地方我为什么这么改,这么改之于考试的理由何在。

但四、五年之后,夜深人静之时,沉思一下,越来越觉得,干这个事儿弊大于利。偶尔考一考也就罢了,但每当看到不仅仅是初三,甚至是初一、初二,各种练习像雪片一样飞向学生。很多学校不踏踏实实教学生认真读书,而是“以练代学”,不断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这时候,我就觉得我在干一件助纣为虐的事。

多年的参与命题、组织阅卷、尤其是日常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告诉我: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老师不能以讲阅读练习的方式代替学生真正的阅读。同样,学生也不能以做阅读练习的方式代替真正的阅读。用做阅读练习代替真正的阅读,即使不是饮鸩止渴,也是慢性自杀,完全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

何出此言?

考试文经过大量删改之后,常常难以避免以下两种问题。

一、逻辑断裂

总会有一些语段或者语句前言不搭后语。而这些逻辑断裂常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如果为了做题而读文,不是认真阅读,潜心思考,就比较难于发现,以为文章原本就是那个样子。而这样逻辑断裂的文章读得多了,学生自己的思维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思维也是碎片化的,逻辑断裂的,在作文的语言表达上也经常会出现逻辑断裂的情形。

二、语言干瘪

因为考试文章要限制字数,所以通常在删改时,要压缩要各种描述性修饰性的内容。虽然只有主谓宾也可以构成一个句子,但少了定状补会如何呢?一棵光秃秃的树,只有树干而没有树叶,自然难看极了。学生经常读这样的干瘪的语言会怎样呢?当然也会有样学样,不管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语言都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水分。

除了文章本身的问题,还有试题的问题。因为需要平衡整个试卷的各个试题,所以就不可能将文章里各种有营养的部分都根据需要随时挖掘出来。简言之,考到的问题不一定真有价值,真有价值的不一定考到,由此造成了阅读上的严重偏差与浪费。

以上都还是结论,不妨拿一个具体的实例做支撑。以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例,谈谈删改后的考试文有哪些问题。

近十年前,我将《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一篇改造了一下,命了一个模拟题。现在在网上搜《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还有很多当年的模拟题散布在各个网站上,也算是流毒甚广了。今天,我拿自己开刀,好好批判一下这个考试文。

诸位不妨先对比读一读附录中的原文和考试文,自己琢磨一下,这样删改的考试文具体存在哪些弊病,然后再回过头来听我的课堂录音。录音可以参见下面的链接。

用做阅读练习代替真正的阅读,即使不是饮鸩止渴,也是慢性自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