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正渠纸本作品(90张)[修正版]

 涤砚堂 2020-01-25

拓展阅读:纸本行旅 段正渠敦煌写生记

摘自《段正渠纸本作品集》


       2007年初春的一天,我对自己说:“过几年,我还得出这么一本给自己看的书来。”
       这是在郑州一家旅馆中。刚打印出来的、热腾腾的《纸上》作品集的书稿,散乱地占据了整个床铺。“后记”写到末尾处,情不自禁,我便加了上面那一句。
        说“给自己看,"是因为手稿、草图的私密性。这种记录了个人的、某一时刻因某种东西触发的一些稍纵即逝的念头,支离,模糊,偶然,以至于连自己常常都不知所云;而“还得出”,则是因为对这些还不能称之为“作品”的纸片儿情有独钟。画久了一遍遍反复涂抹、折腾到死去活来的架上油画,更觉出这些不经意的、自由闲散的手稿,随意和机敏中散发着纸性的平易和亲近。

       九十年代的十年期间,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油画创作上,写生明显减少,但草图倒是画的多了。1994年前后,曾带偃师美术学校的学生到老家的山村画过几次速写,应该是此一时期比较集中和深入的一次。用了毛笔、钢笔、圆珠笔等,画在用图画纸自制的速写本上。
       1999年,由画院调入学校任教,工作性质转变了,教学成了主业。写生虽多,但基本以油画人物或油画风景为主,纸本写生涉及不多。2008年深秋,第一次带学生到陕北进行纸本写生,从此之后,把纸本写生定作了每届高研班入门的必修课程。所以,近几年的作品尤其多些。 


       大概因了教学实践的启发,虽然同为纸上写生,但此时的纸本写生较之以前的“速写”已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不再以勾画一个人物动态、生活环境、搜集素材为目的,更多的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感受;其次,强调每幅画的作品感和独立性;第三,在绘画材料上的运用上有了更为宽泛的尝试和体验。工具的轻捷便利,纸质的柔和亲近,使纸本写生具备了之前作品所没有一些品质。这一时期作品较多,每次外出都会有一百多幅作品产生。地点多在西北,而此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已无法说清楚了,铅笔、毛笔、石头、木棍、刀片、砂纸……水彩、水粉、色粉笔、木炭、沙、泥、胶、油……就地取材,随心所欲,试图从不熟悉的工具材料中,寻找一种表现上的陌生感。


    草图是纸本作品中我最看重的部分。草图和写生最大的不同,是草图没有可以参照的固定对象,所以,偶然性、随机性以及表现空间更大一些。就我来说,画草图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画大画前,先勾个画面使自己心里有数。这一种目的性较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路,草图也就显得相对深入和完整。但由于我急躁和草率的性子以及表现性的创作方式,通常不能够顺着之前的构思按部就班进行的,随机应变,画着画着和原来的草图相去也就远了,最后完成的作品,往往与原来的预设大相径庭。这时,草图往往已形同虚设,草图只是草图,最多算得上一个曾经的提示或指引。第二种,完全是为了排遣无聊的随意涂抹,拿到什么是什么,勾到哪儿是哪儿。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的信马由缰。这一种,抽象的因素更多,也更多地注意画面的视觉感受,但由于缺少根基,且与自己的创作的路子没多大关系,多是成不了大画的。还有一种,则是因为偶尔看到的一张照片,以往的一幅画面,一个毫不相干的电影场景……无意间,就勾起某些联想,尽管这些联想依然是模糊的,但某一部分肯定会和自己相关联,因为他已触动了某根神经。匆忙间记下,甚至来不及抹去或隐藏起原有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