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的变与不变

 xxjjsdt 2020-01-25

记者 陈美林

红色作底、喜庆为面、团圆为核。

这是中国的年,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一年又一年,谈年味,说年俗,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感慨。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变迁,节日的精神内核和表达形式都在发生变化。

 

一种集体的记忆

站在2020年的年头,新一轮的手机集五福活动又成为了朋友圈的热题,各大网站排山倒海的“年货节”一波又一波。

新的年俗,新的集体行为。今天的你,参与了么?

也许,参与已经习以为常,不参与反而有点不“入时”。

曾几何时,我们唱着“过了腊八就是年”,细数着廿四扫房子、廿五蒸馒头、廿六去买肉、廿七买新衣……传统习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那些鲜活的民间生活图景。一张张忙碌的笑脸、家家户户参与其中的热闹,也使得那年那月的春节,成为那个年代、那些人共同的年味记忆。

然而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那份年味,已经陌生。伴随着他们成长起来的年,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中,有了不一样的滋味。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着“新年俗”,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被卷入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新年俗运动”之中。领着微信红包、看着弹幕、吃着天南海北的年货乃至到境外旅游过年——年,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并无特定的仪式。随心、休闲、网络,所谓年俗,已然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自我追逐。

年味变了,还是不变?

其实,根本无需纠结,年就如同一棵不断生长的老树,在一年又一年的岁月更替中绽放新绿。定睛看看“年货节”的网页,或是琢磨一下集五福的形式,我们便会发现这其中的变与不变:无论是逢年过节给长辈送年礼,或是洗洗刷刷、除旧布新,抑或是红包的大小额度,这其中的每一次“购买”与“送礼”,也都是“年味”。正如集五福,又有多少人在意的是集齐能分到多少钱?那么多的人参与,更多的是集齐过程中的那份热闹和心意,参与过程中的那份欢笑和乐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假以时日,这些新年俗也可能有一部分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和节日仪式——也许日后人们的春节回忆就不是一家人电视机前看电视守岁,而是与小伙伴们在群里抢红包、跟随父母到世界某个地方旅游的经历。

春节的核心力量没有变

试问,春节的核心力量是什么?

团圆,这也许是个不约而同的答案。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年的味道开始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然而,离家之人无论走多远、离开多久,除夕这一天都会同全家人围坐于老家厅堂中聚餐,老家作为不动产有着凝聚人心的功能。

于是,年年春运,大包小包的归乡人成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新闻眼。回家,不问山高路远、不管贫穷富贵,这是永远的姿态。

细细回味,在过去农业社会,春播秋收,夏长冬藏——年,是那个年代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人们过年讲求对祖先的祭拜,以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家庭兴旺发达,也是那个年代的社会意识、文化形态的真实反映。

如今的我们,脱离了农耕时序,特别是城市里,人们都以钟表的刻度来安排日常的生活,节日也不再是对祖先以及上天赐予的感谢,今天的人们所寻求的乃是团圆共聚的热闹喜庆,同时也是一种不同于辛苦工作时间段的休闲,看春晚、看电影、上KTV、逛街、抢红包,丰富的选择,也使得年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从一家一户的小庭院,到单元格式的城市格局,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文化价值的多样选择,改变了年的形式。然而,岁岁年年,不管原汁原味的传统年俗保存了多少,还是如今简化遗忘了多少,不得不承认,年在每个人心头的那份味道是不变的,那嵌入骨髓的对家、对民族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都是一样的。与其说是少了年味,实际就是少了年节的那套由敬奉祖先而起的一系列仪式。

是的,年俗不会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完全消失,我们依然盼年,盼着那除夕的阖家团圆,因为春节的核心力量从来都没有弱化。

今天的我们,也许不再点蜡烛、贴门神,但是我们依然会借助春节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进行重整安排,依然会因为春节,而更加体会家的力量。

在“变”与“不变”中间

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温故俗,知新年。

年俗既包涵了一定的仪式与符号内容,更涉及时代的文化。因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当处在生产与生活都已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年俗的传承自然也在“变”与“不变”中间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旧时东台,过年除了有家族宗祠祭祀、敬祖祈神,还会有人上门唱滩簧、舞龙表演……百姓们因为这些特殊的文化形式,获得了年味的满足。

自2014年以来,每年正月初二,我市都会在台城上演“民俗大戏”,来自全市各镇区的文化爱好者,以各种各样的传统表演形式,如挑花担、河蚌舞、连厢、道情、腰鼓等,将各镇区的特色、亮点和传统春节的特色元素舞出来、跳出来。

政府组织与主导的年俗活动,保护与培养年俗传承人,挖掘与抢救年俗文化资源等,使得弘扬中国传统年文化成为政府行动,可谓风行草上、移风易俗。

不仅如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与年节相关的风物、传说、故事、符号、历史渊源、审美价值、思想内涵等依然在传播。幼儿园里有春节气氛的营造、教育机构有春节故事的专题,各式各样的年味绘本更是成为不少家长的追逐,年文化这一课,在孩子们的心里落下了种子,新一代的传承也便有了希望。

少儿春晚、惠民演出、新春免费游,与年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些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习惯。去年,我市推出了东台首届少儿春晚,成为各个学校、教育机构的新年大事,尽管排练辛苦,尽管寒冬腊月,那份参与的热情却是未减一分。因为年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一位位文化工作者年年参加惠民演出,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尽管如此,演出的队伍却是年年在壮大。

虽然,日子已经变得让人感觉天天都在过年。可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它始终都是如初的醇郁,因为年味是一份浓浓的感觉,它牵住你的情,网住你的心,它更是一枚放大镜,将所有的幸福憧憬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