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青年中医日均门诊量100多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369蓝田书院 2020-01-2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医之道,亦在于明医德,明医理,使医道彰明。明中医者,指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具有传统中医思维,能运用纯正中医手段为患者解决问题的医生。



 “名医模式”的红利期几近耗尽,中医院/中医馆不论是自发还是被迫,青年中医的培养都将是未来的重点工作。中医培养不再只是中医院校的事,应全行业共同发力。1月16日,首届大河新健康·青年明中医发展论坛,河南首个针对青年中医成才路径的超级Party,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举行。近40位中青年医师、中医学子、中医爱好者、中医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青年中医成长经验、探索中医成才规律,进一步推动青年中医人才培养。

这次论坛邀请中医高校、中医院、学术型中医馆和青年中医师,让青年中医的主要关联方同台交流,一起来探讨行业的未来。

会上,中国著名中医文化研究专家、河南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许敬生教授,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原综合处处长、河南省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主席刘品,世中联国医堂馆社区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罗云,张仲景国医馆总馆长王欣等专家,以更开阔的视野,深度交流和碰撞。

河南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许敬生教授

大河健康报执行主编王丽娜在致辞的时候提到,大河新健康融媒体一直关注青年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此次联合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举办了这次论坛,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与社会各界一起交流中医人才的培养及成长问题。

河南省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主席刘品

会议采取圆桌论坛的方式,每位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就“青年中医成长经历中的经验和误区”、“青年中医在职业生涯初期,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青年中医发展”、“学习中医经典的意义和经验”、“当前制约青年中医发展的因素”等一系列话题展开讨论。以下是观点摘要,以飨读者:

厚积薄发丨青年中医门诊量过百,源于他们背后的“不易”

在这次论坛上,几名青年中医“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积累“粉丝”病号,一步一步成为“一号难求”的医生的。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林林大夫研究生毕业后,在求职的过程中面试了几家单位,她的条件只有一个:能独立坐诊。一开始面试的市级医院难以满足她的要求,而拒绝了她。后来,张林林来到了管城区人民医院,该院负责人愿意给她一次机会。

“刚开始,我是交叉坐诊,就在老专家坐诊的间隙,我去坐诊,但我仍然很珍惜这次机会。”张林林说。就这样,从第一个病人开始看起,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她积攒到二十多个粉丝,逐渐地在附近辖区内小有名气。现在的张林林平均每天看80多个病人。提起一路走来的经历,她最大的感悟是,坚持,就什么都有了。

南阳医专三附院的青年医生李宁宁,平时门诊量达到80多人,周末门诊量能达到100多人。

李宁宁刚上班时也面临着没患者的情况。她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在最初坐诊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不求门诊病人多,要看好每一个病人,让每一个医治过的病人成为你的粉丝。

曾经,李宁宁治疗好一名女教师,这位女士后来成为了她的粉丝,向亲朋好友、学生家长推荐李宁宁的医术和医道。就是这样的拥趸,让李宁宁的门诊量越来越多。

“年轻中医有一个成长周期,在这个阶段,门诊量少是非常正常的,唯有能做到的就是内心平和。李宁宁还提醒说,作为医者内心平和同时也是对病人负责,患者生病本身病情就比较急,客观冷静地去分析病情,才能医到病除。

张仲景国医馆青年中医库喜龙、禹州市中医院青年中医侯得林,都在基层工作,如今早已经日均门诊量超过100人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成长之路有何特殊之处?他们有什么宝贵经验和“锦囊妙计”?详情请继续关注大河新健康融媒体接下来的系列报道。


重视经典丨臧云彩三条“锦囊”,告诉后学如何悟道明理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古人著书不为名、不图利、无私心、不夸大。回顾古今医圣贤达的成长过程,无不是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成就为一代宗师。

臧云彩是张磊国医大师的弟子,是河南年轻一代中医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青年中医要“学经典、拜‘明’师、多临床”,学习经典的意义在于“悟道明理”。在平时教导学生的时候,他总是循循善诱,告诉这些刚刚进入临床的青年中医,要苦练过硬的本领,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名利所惑,做一个能为患者解决问题的人才。此外,臧云彩认为,中医研究的是自然规律,无门无派,所有的有门派的都是有私心的,要么是医理不明,要么是想开山立祖。对此,他也希望中医人团结起来,把经典传承好,把中医的精华传承好,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肿瘤、那么多的奇奇怪怪的病。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周鸿飞说,中医学的根柢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当代百位名老中医没有人认为经典不重要,即便那些不从事中医内科的中医专家,如骨伤科、针灸科、妇科、儿科的名老中医,均对中医经典表现出极大的重视。学习经典,不同于一般教材和医籍,必须首先熟读多背,心领神悟,明其理而知其要,重要章节要诵读如流。经典医籍有终身研读之必要,这就是许多名老中医常说的“经典不厌百回读”。

在论坛上,王磊、杨会举、臧云喜、李政、库喜龙、侯得林、李宁宁、张林林等优秀青年中医,均告诉大家要重视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恪守正道丨先传承精华才能守正创新,否则创新可能变成创伤

在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许敬生教授看来,中医人要深刻体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传承,首先要传承中医的精华,而不是传承糟粕现在有一些人,甚至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又受西方思想影响,没接触几天中医,就对中医指手画脚,指指点点,说这不好那不好。这种人,让他们去传承中医根本不可能,更不要说什么创新,就是创新,创到最后也都是创伤。要想创新,首先要传承差不多,至少把经典精通了,才有资格去谈创新。

许敬生教授给现场的青年中医们分析了唐宋古文运动和近代新文化运动成功的原因。两种文化运动,归根到一点,那就是运动的倡导者在当时的环境下,都很好的继承了他们想要推翻文体的精华部分。唐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如果韩愈和柳宗元不精通骈体文,这场古文运动根本不可能成功。而陈独秀和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也是同样的道理,陈独秀、胡适等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在当时谁的学问都没他们高,他们知道文言文的要害在哪里,新文化运动的好处在哪里,所以他们的创新才能够成功。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原综合处处长、河南省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主席刘品,对于目前中医的现状,刘品处长并不乐观,但他也不悲观。之所以不乐观,是现在绝对纯粹的中医真的是太少太难找了。随便找一个有几百名医生的医院,能找到几个纯中医,简直是太难了。面对这样的生存问题,纯粹的中医大夫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也非常艰难,而且每走一步都会付出很多。

但是他也不完全悲观,从大环境来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同时,让他特别感动和欣慰的是,能看到还有这么多的青年中医,凭借着自己的执着,从事纯粹的中医工作,而且个个都那么优秀。

他希望在座的青年中医们,在目前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担当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做好中医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