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民从岷江中打捞出一枚印章,转手倒卖了1300万,三年后大难临头

 昵称66397056 2020-01-25

早在千年之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言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说的通俗点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这句话,住在四川岷江旁边的村民老宋可是深有体会!

事情得从2005年的一次“水利治理工程”说起推广计划书http www 12306 cnwww 12306

岷江作为白龙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年平均径流量可达6.07亿立方米,因为水流量大,历史上曾多次因为暴雨水位暴涨,冲毁村庄和良田,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2005年,四川省江口县政府决定对流经其境内的岷江来一次大治理,由政府牵头,一支规模庞大的工程队很快就组建完成,投入如火如荼的水利治理中,像这种规模巨大的工程,一般都会发现一些“遗留的东西”。

这次也不例外,随着工程的推进,当地风传工程队在岷江中打捞出数量巨大的明朝银锭!

水中捞出明朝银锭,这事听着都新奇,当地的人纷纷跑到工程队打探消息,谁料工程队的人矢口否认,说压根没有这回事,既然工程队的人都这样说了,很多人便“揠旗息鼓”,打道回府,但这并不包括当地的村民老宋。

老宋祖祖辈辈都住在岷江旁边,他小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说岷江里有宝贝,这次听说工程队打捞出银锭,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江中的宝贝,所以他决定亲自去一探究竟,说不定就能发现什么宝贝!

于是宋某每天晚上都趁工程队休息时潜入江中打捞,连续几晚都没任何收获,他渐渐对“江里的宝贝”产生了怀疑,一天晚上,他照例下水打捞,本以为还会像之前一样一无所获,没想到没多久就打捞到一个印章模样的东西,老宋本能感觉自己可能找到宝贝了,于是立即出水,带着东西急忙跑回了家中。

老宋回到家中一看,果然是一个“金灿灿”的印章,印钮是一个威风凛凛的老虎,一看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宝贝,老宋心中乐开了花,小心翼翼的将印章收藏,准备等风头过了再出手。

几个月后,老宋感觉风头已过,准备将手中的印章出手,为此他先找专家鉴定,专家告诉他这是国宝,不可私自出售,必须上交国家,对于专家的话,老宋只记住“国宝”二字,至于什么不可私自出售,他完全没放在心上。

经过与文物贩子的多次讨价还价,老宋最终将印章以一千三百万的价格出售,一夜暴富的老宋自此过上了“暴发户”的生活!

三年后,四川警方破获了一起文物盗窃案,在所缴赃物中发现了这枚印章,据《四川日报》报道:这枚金印通体用黄金制成,边长10.3厘米、印台厚1.6厘米、通高8.6厘米,重3.195千克。印面用九叠篆文书“永昌大元帅印”六个字,印钮为一立虎的形象,虎口大张,虎身前倾,虎尾向上卷曲。

经过专家鉴定,确定这枚印章应该是明末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随身印章!

谁是张献忠,他的大印又怎会出现在岷江之中呢?

张献忠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起义军首领,他1606年出生于陕西延安定边县,当时大明王朝已是“日落西山”之际,各地义军四起,庞大的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末路,崇祯年间陕西又发生了罕见的旱灾。

于是食不果腹的张献忠聚集十八寨农民于崇祯三年起兵于陕西,在他的带领下,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巅峰时曾攻入四川,占领四川全境,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

这枚印章就是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之前为自己所制,印纽上的“黄虎”象征他自己,据《明史》所载:“张献忠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

而这枚印章之所以会出现在岷江之中,是因为“张献忠沉银”的典故

据《蜀碧》所载:清军入关后于1646年攻入四川,张献忠携带历年来积攒的金银珠宝向川西突围,行至江口镇附近时,遭遇明末都督杨展,两军大战,张献忠千余宝船尽皆沉入岷江之中,这就是“张献忠沉银”!

由此可知,这枚出现在岷江中的大印,就是当年张献忠沉入江中的宝物,如此国宝竟然被人盗窃买卖,性质极为恶劣,警方追根溯源,找到了“始作俑者”老宋,迅速将其捉拿归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三年前意气风发的老宋恐怕没想到会有今日之下场,这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小结:

有些人对抓捕老宋的行为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是老宋自己打捞而得,不应该算是盗窃文物,说这话的就是法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陆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所以如果大家捡到什么宝贝,一定要上交哦!

参考资料:《明史》《蜀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