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面瘫面肌痉挛(精)

 东方9ladryuukf 2020-01-25

《内经》首先提出微风病名与治疗。《素问·调经论》提出:“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肌肉瞤动是为微风。瞤有两义,一是指眼睑跳动。《说文解字》曰:“瞤,目动也。从目,闰声。”《目经大成·目》:“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不调则郁……”二指肌肉抽搐、挛缩、跳动。《金匮要略》曰:“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一)病因

微风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责之六淫邪袭,以风为主,风邪内侵,扰动卫阳。内因责之中年之后,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劳损心神,睡眠减少等,由此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

(二)病机

病变主要责之“营虚卫亢,风阳扰动”。肌肉赖营卫滋润与温养,心神使役。素体阴亏,营阴不足,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为风寒、风热上扰,鼓动阳气;或为正虚邪扰,心神不宁,神机失和,肌肉蠕动而发病。

三、诊断

1.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女性高于男性。

2.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两侧面部较少见,病程长,为缓慢性进展。

3.主要表现面肌的抽搐,最先发生在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部口角肌肉及颈阔肌扩展,多次抽搐持续数秒钟或分钟,在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时加剧,但不能控制,入睡后消失,抽搐时可伴有面部轻度的疼痛。

4.少数病人晚期可出现患侧面肌的中度无力和轻度萎缩。

四、辨证论治

1.风阳内动

主证:面肌抽动,发作频繁,抽动幅度大,面赤头晕,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镇肝息风,养阴安神。

方剂:风引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龙骨30g,牡蛎30g,紫石英24g,寒水石15g,滑石12g,赤石脂15g,白石脂12g,生白芍30g,炙甘草15g,白头翁30g,怀牛膝15g,石膏15g,酸枣仁30g。

加减:肝肾阴虚,加玄参、龟甲、天冬、麦冬;头晕明显,加天麻、钩藤;抽动严重,加僵蚕、蝉蜕、蚤休。

2.肝经风火

主证:面肌抽搐,反复发作,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明显或加重,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方剂:白头翁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30g,黄连9g,秦皮15g,羚羊角粉2g(冲),生白芍30g,甘草12g,僵蚕15g,蝉蜕30g,夏枯草15g,牡丹皮15g。

加减:伤阴,加生地、玄参;便秘,加决明子、大黄;失眠,加栀子、珍珠母。

3.风寒外袭

主证:面肌抽动,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面部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缓急解痉。

方剂:葛根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30g,桂枝9g,麻黄3g,生白芍30g,炙甘草12g,生姜12g,大枣12枚(掰),荆芥9g,天南星6g,天麻20g,当归15g。

加减:风寒重,面部疼痛,加白芷、川乌、蜂房。

4.郁扰形神

主证:面肌抽动,反复发作,时作时止,精神紧张,心烦不安,睡眠不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镇痉安神。

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15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30g,半夏9g,生白芍30g,炙甘草12g,桂枝6g,酒大黄3g。

加减:阳郁化热,心烦易怒,加丹参、白头翁、蚤休;伤阴合百合知母汤;扰神合甘麦大枣汤。

5.血虚神躁

主证:面肌抽动,作止无时,睡眠不足,或精神紧张诱发或加重,心神不安,情绪不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动数。

治法:养心宁神,柔肝息风。

方剂:酸枣仁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常用药:酸枣仁30g,茯苓30g,知母15g,川芎3g,炙甘草15g,桂枝6g,龙骨24g,牡蛎24g,生白芍30g,天麻15g。

6. 阴虚风动

主证:面肌抽搐,经久不愈,精神紧张,心烦失眠,大便秘结,或口干口渴,舌质红或绛,苔少或无,脉弦细。

治法:养阴柔肝,息风止痉。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常用药:生白芍30g,炙甘草15g,当归15g,枸杞子15g,石斛15g,天麻15g,怀牛膝12g,阿胶9g(烊化),酸枣仁30g,玄参15g,珍珠母30g。

加减:阴虚火旺,加黄连、淡竹叶、知母、黄柏;失眠,加牡蛎、龟甲。

7.阳虚风动

主证:面肌抽动,病程日久,时作时止,心神不安,面白少华,精神不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治法:温养补虚,安神解痉。

方剂: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炮附子9g,生白芍30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2g,炙甘草12g,紫石英30g,天麻15g。

加减:失眠,加酸枣仁、淮小麦、大枣;面肌抽搐重者,加天麻、蜂房、淫羊藿。

五、治验举例

例,男,39岁,1999年8月17日初诊。

面部右侧肌肉抽动3个月。素多饮酒,嗜烟,性格急躁易怒,睡眠不实。发病前因家中琐事不得正常睡眠,昼夜操劳,随即感到右侧眼睑部肌肉抽动,多家数次就诊,均诊断为面肌痉挛,虽时有小效,但始终未见明显疗效,且抽动范围扩大,抽搐程度有所加重。诊见患者右侧面部肌肉抽动不止,讲话时面部抽动加重。伴心烦不安,多梦少寐,口干口苦,大便略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1)微风;(2)便秘。辨证:证属肝郁化火,风火上扰。治宜清肝泻火,柔肝止痉。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处方:白头翁24g,黄连6g,秦皮12g,黄柏9g,生白芍60g,天麻15g,僵蚕15g,炙甘草12g,决明子30g,生地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面肌抽动次数减少,情绪逐渐稳定,心情平和,大便软而通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加当归12g,夏枯草15g。12剂,水煎服。

三诊:睡眠改善,面肌抽动缓解,口干口苦消失,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缓小弦。上方改2日1剂,继进6剂。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面肌痉挛与患者平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操劳过度有关。“阳气者,烦劳则张”。肝郁化火,火盛气逆,内风动扰,故以白头翁汤清肝泻火;重用白芍配甘草养血柔肝,荣筋缓急;天麻、僵蚕平肝息风;决明子清肝泻火,润肠通便,大便通畅,肝气疏达,气平火散,火去风静,诸症消失。

六、临证心得 

面肌痉挛属于《内经》所说的“微风”。《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圣济总录·肌肉瞤动》也有类似论述:“论曰肌肉瞤动,命曰微风。盖邪搏分肉,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故肌肉瞤动。然风之入脉,善行数变,亦为口眼瞤动偏喎之病也”。

临证治疗面肌痉挛症,理本《内经》,法取仲景,治从阳明、厥阴。认为其病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实证法取清泻阳明、厥阴,泻阳明厥阴火热、痰热、郁浊,常用泻心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白头翁汤、风引汤、小陷胸汤等方剂。虚证则宜柔肝安神,柔肝可以息风,安神则阳气宁静。方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清泻阳明,常用葛根芩连汤,本方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清利湿热,且能引药力达于面部,凡阳明郁热、湿热、痰热、风热皆可随证应用。厥阴热盛,或肝经风火炽盛,治宜清泻肝经火热,临证常用白头翁汤加味,方中白头翁清肝泻热,凉肝止痉,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曰:“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祛风”。全方清泻厥阴肝经风火郁热,凡肝热、肝火之证皆可应用,止痉常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生石膏。厥阴风木过旺,既重视清肝凉肝息风止痉,还需养血柔肝,可以合用芍药甘草汤、胶艾汤、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既能清热安神,又能柔肝缓急,用于肝经虚而有热之证,常加丹参,凉血清肝,安神缓急。此外,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养,痉挛抽搐,可以随证选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温经通脉,舒筋缓急。

面肌痉挛多不易治,临证难取速效,远期疗效亦差,需要坚持治疗,同时舒畅心志,宁心安神,有利增进疗效。本病在外界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往往会加重,进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加重病情,如烟酒、咖啡、浓茶、无鳞鱼等,故应多食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不必要的熬夜,保证睡眠,保持轻松的心境,避免情绪波动,有利病情的缓解与控制。

原文首载于丁元庆编著《神经精神病经方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