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思明居士 2020-01-26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朝疆域图

宋代大才子苏轼对韦应物甚是佩服:“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将韦应物列为冠军:“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

韦应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让后世大佬们对他评价如此高?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朝诗人韦应物

惊蛰节气一到,就要开始春耕了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观田家》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观田家》

时间大约是在唐朝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的惊蛰节气前后,滁州(安徽滁州)城西的乡下农民,忙碌着下田,开始新一年的春耕。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示意图

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在田地旁边的小径上,一直有一个人站着在观察他们。这个人就是这些农民的父母官,时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唐诗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作者韦应物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韦应物《滁州西涧》

身为父母官,韦应物看到田家农民如此辛苦,颇为感慨,提笔写下了这首《观田家》。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如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经过春天小雨的沐浴之后,花朵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响过之后,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节气一到,还没过几天冬闲日子的农民,就又要开始春耕了。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健壮的青年都到地里干活了,留在家里的人也在收拾家里的场圃。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等到他们从地里回家,经常已经很晚了,可他们还得把牛牵到西涧喝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滋润作物的雨水降下,就觉得欢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就算农民们整天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朝廷的劳役仍然没完没了。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作为从不耕种的人,我深感惭愧,自己的俸禄,就来自这些辛苦耕种的农民。”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韦应物

韦应物何许人也?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因为他在后来曾出任过苏州刺史,所以人称“韦苏州”。韦应物现存诗560首。历代学者评价韦应物的诗,大都是四个字——“自然平和”。特别是他那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是将他“自然平和”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而《观田家》这首诗也是娓娓道来的“自然平和”风格。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观田家示意图

韦应物最高明的,就是像《观田家》这样的五言诗。他的五言诗现存约270首,《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如是评价他的五言诗: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溶化于二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在今天看来,韦应物作为唐朝诗人,似乎名声不响。实际上,历朝历代,韦应物诗名之盛超乎想像。还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感叹韦应物的诗才无人能及:“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晚唐诗人司空图将韦应物与王维相提并论:“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示意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韦应物的诗歌,或者说韦应物本人,时至今日仍时时被人传诵的最大原因,还在于他诗歌中一以贯之的“居官自省”的爱民思想。作为地方官,作为朝廷赋役的执行者,他能在《观田家》悲悯地看到这些辛苦劳作的农民“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本就已经不容易了。而他还要进一步地对自己作为“不耕者”感到羞惭——“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这就更加难得了。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示意图

不仅如此,他还在《寄李儋元锡》中感叹“邑有流亡愧俸钱”,觉得在自己治下还有百姓流亡,对不起朝廷给的薪水;在《答王郎中》中他“政拙愧斯人”,觉得自己拙于政事,导致增加了百姓负担,所以很是羞愧。

也就是说,他的“居官自省”,不是偶尔喊喊口号,而是一以贯之的真情流露;他不是偶尔矫情,而是在自己担任地方官的生涯之中,时时处处都在自省,处处时时都在自警,提醒自己仁政,提醒自己爱民。

他的那一句“邑有流亡愧俸钱”,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称“仁者之言”。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树下

南宋大儒、同时也是诗人的朱熹,盛赞韦应物:“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

韦应物,是一个树立了正确从政态度的唐朝地方官。韦应物,是大唐帝国的良心。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大唐帝国的良心

从“不良少年”到大唐“帝国良心”——“不良少年”远去,“帝国良心”归来

按照正常发展,韦应物年少时,也应该是个品学兼优、勤奋上进的少年,然而,史实却让人大跌眼镜。韦应物年少时,完全可以说是“不务正业”。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韦应物:我曾经是个浪子,但现在只钟情于田园

大约在开元23年(公元735年),韦应物出生于长安京兆杜陵显赫的韦氏家族。

韦氏在唐朝,世为三辅着姓,一贯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安城南的韦、杜两大家族,距离皇帝、皇权的距离,也就一尺五左右。杜甫,就出身于“城南韦杜”中的那个“杜”,而韦应物,则出身于“城南韦杜”中的那个“韦”。虽然到了韦应物的父祖辈,家道已经式微,但他仍然在十五岁时,以门荫资格,加上长得帅,“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得补禁卫军“三卫郎”,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侍卫之一。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韦应物年表

所谓“三卫”,指负责侍卫皇帝的亲卫、勋卫、翊卫。韦应物的“三卫郎”一共做了5年,那可是相当风光的5年。他当时的日常工作,是侍卫皇帝及嫔妃们,陪着祭祀、朝会、围猎甚至洗澡:“直入华清列御前”、“欢游洽宴多颁赐”。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史书称,“韦苏州少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纵不羁”。其实说“豪纵不羁”,还真的是替韦应物谦虚。他自己后来在《逢杨开府》一诗中,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具体来说,就是当年一个大字都不识的他,仗着自己是皇帝侍卫,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赌博喝酒,惹是生非。

那么,这样一个“不良少年”,是如何逆袭成为“帝国良心”的呢?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韦应物活动轨迹图

有史料说是“玄宗崩,始折节务读书”,只怕也不太不确。唐玄宗李隆基死于宝应元年4月(公元762年),当时韦应物28岁,已经完成学业并且进入官场,身在河阳府从事任上了。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泛舟

事实上,天宝12年(公元753年),19岁的韦应物在做了5年皇帝侍卫之后,终于进入太学,开始读书了。韦应物自己也知道,自己读书晚,“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河边

但他真正的逆袭,并不是从此时的读书开始的,而是在3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中开始的。

天宝15年6月,长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地。当时身在太学的韦应物逃出长安,避居于武功宝意寺、梁州等地。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安史之乱

生在太平世,长在太平世的韦应物,此前从未见识过战争的严酷。“渔阳鼙鼓动地来”,不仅“惊破霓裳羽衣曲”,也惊破了韦应物的少年迷梦。他就像一个做梦的孩子,被彻底惊醒了。后来他在诗中写道:“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心境变化,可见一斑。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山野

正是在武功宝意寺、梁州等地逃难期间,巨大的幻灭、巨大的打击,促使韦应物不断地思考和内省,他在太学读书的基础,为他的思考和内省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

就是在此时,就是在此地,当年“不良少年”远去,大唐“帝国良心”归来。此时的他,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唐语林》记载他:

“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玄宗是有唐代国势衰弱的转捩点。后世史学家常发表言论感叹大唐盛世是瞬间的没落。

唐肃宗乾元2年(公元759年),25岁的韦应物再次出仕,被辟为河阳府从事,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冬,为洛阳丞。正是在洛阳丞任上,他惩办不法军士,却反而被讼,“以扑抶军骑……俱见讼于居守”。受此挫折之后,他干脆辞官不做,闲居于洛阳同德寺。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我国唐代中外交通

大历9年(公元774年)才又被推荐任官,历河南府兵曹参军、京兆府功曹参军、摄高陵令、鄠县令、栋阳令、尚书比部员外郎,到建中3年(公元782年)夏天,年已48岁的韦应物,出任正四品下的滁州刺史。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滁州

在滁州,首次出任州郡行政长官的韦应物,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地方官。他“为郡访凋瘵”,走遍了辖区内的山山水水,这才有了写下《观田家》一诗的机会。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安徽滁州:滁州市分区示意图

他惭愧自己是不耕者,生怕自己“政拙愧斯人”,于是长年累月地加班,“终朝亲簿书”,坚持简政养民,仁政爱民。在韦应物的治理下,三年之后的滁州,“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滁州琅琊寺,建于唐代,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韦应物的滁州刺史任满罢职,可是他却“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甚至没有盘缠回长安。后来,他来到了写作《观田家》一诗的西涧,闲居了将近一年,等待朝廷新的任命。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公元784年唐朝

韦应物一生居官,廉洁自律得让人诧异,也清贫自守得叫人心疼。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在苏州。贞元4年(公元788年)下半年,韦应物由朝廷左司郎中出任苏州刺史。他在苏州的政绩,同样得到了史书的赞扬:“韦公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曰韦苏州,当贞元时为郡于此,人赖以安。”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苏州

贞元7年韦应物任满,又没有返回长安,而是寓居苏州永定寺。“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昨天还是刺史,今天就是农民了,而且还是自己没地,需要租地耕种的农民。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西安(长安)——苏州

大约在第二年,“大唐帝国的良心”韦应物,就在55岁的年龄,告别人世,悄悄地去了。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隋唐时期苏州

罢任后“回不去”的家乡,39岁丧偶终身未再续弦,与2个女儿相依为命

韦应物为何在罢任之后,没有返回自己的家乡长安?当然还是因为穷。他自己在诗中写了:“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他是梦想着回到京城家乡的,可是却没有钱回去。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代江南道

其实,即使他有钱回到长安,老家也是既没人也没房。这一点,他的诗中也写了:“归无置锥地”、“家贫无旧业,薄宦各飘扬”。他似乎一生都在租房子住,多次任满闲居,都是租房或寓居佛寺。罢洛阳丞后寓居同德精舍,罢京兆府功曹参军后寓居善福精舍,罢滁州刺史后租房闲居西涧,罢苏州刺史后寓居永定寺。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苏州

可以用来对比的是,白居易赋闲之后,位于洛阳履道坊的白府,占地9000平方米;牛僧孺致仕之后,位于洛阳归仁坊的牛府,占据一坊之地,大约31.6万平方米。

韦应物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他与妻子结发20年,清贫相守,患难相依,感情深厚。不幸的是,在大历11年(公元776年)他39岁时,妻子撒手仙逝。妻子去后,韦应物终身未再续弦。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朝疆域图

在以后的日子里,韦应物写下了《伤逝》、《往富平伤怀》、《出还》、《冬夜》等19首不同形式的悼亡诗,凄恻哀婉地深情怀念,那个一生都藏在自己心里最柔软地方的佳人。

韦应物一生,只有两个女儿。妻子早逝后,他就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送杨氏女

大女儿出嫁杨家之时,韦应物应是考虑到自己官位不显,妻子又早逝,女儿嫁后娘家无何借恃,所以在《送杨氏女》一诗中,反覆叮咛女儿,要谨守妇道,善事公婆:“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一面是叮咛,一面又是不舍:“两别泣不休”、“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回到家里一看,小女儿舍不得姐姐远嫁,一直在哭,“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千年之后,我们再读〈送杨氏女〉,分明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伫立大江边,向着远去的女儿挥手送别,慈爱满眼,热泪满眶。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唐朝疆域变迁图。本图为完整呈现唐朝各时期的领土变迁

万物苏醒的季节——节气背后的故事

“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本叫“启蛰”。但是,等到汉朝的汉景帝登基时,大臣们尴尬地发现,“启”字犯了皇帝的名讳,因为汉景帝姓刘名启。于是大臣们避“启”改“惊”,“惊蛰”从此定名。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惊蛰

《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仲春之月,万物出乎震,震为雷,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故曰惊蛰。”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节气最典型的节气标志,就是乍响的春雷,也就是韦应物在《观田家》中说的“一雷惊蛰始”。农谚有云“惊蛰始雷,大地回春”。惊蛰以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可以陆续听到滚滚的春雷之声。

韦应物的这首惊蛰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展现备受推崇的爱民思想

示意图

韦应物在《观田家》中还说“耕种从此起”,确乎如此。 惊蛰既是万物苏醒、大地回春的节气,也是春耕忙碌的时节。

每当惊蛰春耕时节,田家农民们虽然辛苦,但能够在绿草茵茵、桃花盛开,黄鹂鸟鸣叫、布谷鸟飞来的田园风光之中耕作,也算老天爷够意思,对农民不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