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寥斋 2020-01-26

古人并非不惜命,然而相对受过生命教育的现代人来说,对待不期而至的死亡似乎更加淡定,往往能留下一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作为一生的最后交待,自然意义不同寻常。一些有名的临终遗言,短短的只字片语,准确了表达死者当时的心境,读来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一)决绝之言——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相貌不凡,才华横溢,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骨干和精神领袖,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嵇康身处于曹魏末年,司马氏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凌驾于皇帝之上。眼见以晋代魏代的趋势不可逆转,嵇康难以接受,却又无力改变,只好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以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和同为竹林骨干的阮籍相比,嵇康的这种态度过于明显和激烈,也让当权的司马昭越来越不满。司马昭的红人钟会本想结交嵇康,却受到嵇康的冷遇,因此心中怀恨,便抓住嵇康被卷入好友吕安家事官司的机会,构陷嵇康曾参与毌丘俭的反叛。司马昭考虑嵇康终究不能为己所用,而在当时的影响力又很大,终于下定决心处死嵇康。

嵇康对这一结果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事发前就以书信的形式公开和山涛绝交,却又私下托孤于山涛,保护朋友又保全亲人,考虑得比较周全。临刑前嵇康请人取琴来弹奏一曲,叹息道:以前袁孝尼向我请求学这首广陵散,但我没有教他,“广陵散于今绝矣”。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嵇康没有任何畏惧和慌乱,非常从容淡定,死得很有尊严,甚至让人觉得这本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道出了嵇康唯一的遗憾,更说明嵇康已经没有其他牵挂,心里非常决绝。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二)愤怒之言——檀道济:乃坏汝万里长城!

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多年,立有大功。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认为檀道济能征善战,已形成了自己的班底,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便起了猜忌之心。有几年刘义隆久病不愈,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约檀道济,终于决意杀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以自己病危为由,召回已在还镇路上的檀道济,借机将其收捕。不久就下诏称檀道济反叛,将檀道济以及儿子、部下等十一人全部诛杀。檀道济被召入朝时,妻子曾经出言提醒,功高盖主可能犯忌招祸。但檀道济心里坦荡,并不以为意,却不料真的不幸言中。因此檀道济被捕时极为愤怒,眼里如同喷出火来,将帽子摘下来摔到地上,痛骂刘义隆:“乃坏汝万里长城!”

檀道济这句话,除了包含对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愤怒,还有对刘义隆自废武功的痛惜。严格来说,这句话是被捕时说的,可能并不是檀道济的最后一句话,只是因为实在太有冲击力而流传于世。“自毁长城”也成了后世帝王因猜忌而枉杀良将的代名词,如南宋高宗杀岳飞,明崇祯皇帝杀袁崇焕。

檀道济并没有说错。刘义隆杀檀道济,确实是自己作死。当时固然是觉得除掉了心腹大患,但受益更大的却是北方的外敌北魏。魏人闻讯后高兴地说:檀道济死了,吴子辈便不足为惧了。

后来刘义隆终究自食其果。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心态膨胀,草率出兵北伐,想建立封狼居胥一样的功业。结果北魏一轮反打,刘宋无人可与对抗。拓跋焘长驱直入,轻轻松松攻到了首都建康的对岸。刘义隆面子里子丢了个干干净净,叹息如果檀道济在,不会输到这个地步。不知道此时此刻,刘义隆可曾有一点后悔。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三)悲怆之言——陆机:华亭鹤唳,可复闻乎!

陆机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吴亡后和弟弟陆云入洛寻找机会,却不幸卷入宗室内斗,沦为牺牲品被杀。

其实这也怪陆机自己没有看清形势,没有及时远离危险地带。他的同乡张翰就够机灵,早早辞官回乡,享受吴中的莼羹鲈脍去了。而陆机还想在纷争中干出一番事业,依附曾经在齐王冏手中救过自己一命的成都王颖,并接受其委任率军讨伐长沙王乂,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最终因为战事不利,被以前得罪过的卢志等人构陷反叛。部下牵秀等人本就不服陆机的上位,此时为了推脱军败责任,出面力证此事。在得到成都王颖秘密收捕陆机的命令后,牵秀迫不及待地行动,先斩后奏,在军中就将陆机处死。

陆机并不想死,也曾向成都王颖写信自诉,试图挽救自己,但牵秀没有给他机会。陆机便不再多言,从容就死,不失名士风度。最后的叹息“华亭鹤唳,可复闻乎”,很有悲剧艺术色彩,富有感染力,让人心生恻隐。如果当时成都王颖在场,听到这句话,或许会改变主意放过陆机也未可知。

陆机的前人秦朝丞相李斯,也是因为过不了名利关,配合宦官赵高帮助胡亥继位,最终又被赵高构陷杀死。临刑前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吗?陆机临刑前的叹息,与李斯的话如出一辙。不过李斯随后与儿子抱头痛哭,表现得比较怯懦,比起陆机就差得远了。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四)自宽之言——白起: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为秦国攻城略地,杀人无数。最著名的秦赵长平一战,歼灭赵军四十多万,让秦国的劲敌赵国就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进攻,秦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超过自己,以秦国也需要修整为由,劝秦王接受赵国合议,两国暂时息兵。

不久秦国再次攻赵,白起因病没有率军出征。由于攻邯郸战事不利,秦王想让白起取代统兵将领。白起虽然已经病愈,但他认为邯郸难攻,目前国际形势对秦国不利,而且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损失很大,远征赵国肯定失败,因此始终称病推脱。

白起不肯出马,很有可能是耍性子,连用的理由也是范雎当时阻止乘胜攻赵的说法,显然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偏偏前线接连失利,白起还说风凉话,说不听我的劝,结果怎么样?

秦王本来就不爽,一听此言彻底被激怒,迁怒于白起,将其免为普通士兵,强令其离开咸阳,跟着又派人赐剑让其自杀。

白起玩笑开大了,没料到后果这么严重,自叹并没有获罪于天,却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思考了很久后才说:我确实该有此一死。长平之战,赵国降兵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说完随即举剑自杀。

白起这句话,无非是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找一个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一结局的理由。本来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何况是用欺诈手段杀了数十万之多的降兵(以战国时期的战争来看,数量过于夸张,本文不讨论),确实过于残暴,足够让自己得此恶报。有这句让自己宽心的话,白起应该死得服气,死得坦然了。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五)遗憾之言——太史慈: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事迹与正史大致不差,包括北海救孔融、酣斗小霸王、收服刘繇余众、神箭射敌左手等,很有传奇色彩。但可惜的是,太史慈死得很早,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去世。可能是生病,也可能是意外,死得比较平淡。《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太史慈的英雄气概,安排太史慈在赤壁之战次年的合肥之战中伤重而死。

太史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算是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死得很不甘心。《三国志》裴注引用《吴书》记载,太史慈死前无奈叹息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虽然是临终之言,气势却一点也不弱。豪言壮语中表达的是满腹遗憾,恨天不假年,徒唤奈何。

太史慈希望能够获得“剑履上殿”这样级别的荣耀,志向确实不一般。太史慈有勇力、有谋略、有义气,行事果决,能力很强。刘表的侄子刘磐一直在边境侵扰,孙策用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镇海昏对抗刘磐,刘磐绝迹不敢再来。孙策死后,孙权索性将对抗南荆州的任务全部委托太史慈,让其独当一面。如果赤壁之战时还活着,南荆州应该不会轻易落入刘备手里。而太史慈完全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死得确实遗憾。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死生是人之大事,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命既然都要完结,更没有什么话不可对人言。临终之语,基本不会作伪,更能够作为人物评价的辅助依据。以上几例古人临终遗言,都很有个人特点,让人印象深刻。诸位看官,不知哪一句最让您感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