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丰运 2020-01-26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所谓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就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简化。最简单的,地图就是一个认识地理的一个模型;地球仪就是认识地球版图的模型;我们拍到的照片,也是认识照片里面那个对象的模型。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建模的一般流程可分为模型准备、模型假定、模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分析、模型检验六个步骤。

  1. 模型准备:我们先要了解实际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是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才能知道我们用什么模型。如果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何谈方法呢?比如,我们要知道太阳系长什么样子?
  2. 模型假定:模型假定是为了简化问题,让我们能更快地得到答案,也就是我们假定的约束条件。比如,我们要画太阳系的模型了,我们要假定各个行星之间是没有相互作用的;我们假定行星是不会突然被陨石撞稀碎;我们假定我们只认识八大行星就够了,不然那么多的小行星要算到猴年马月……
  3. 模型建立:知道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知道了我们的约束条件,我们要开始计算了。比如,我们要知道太阳系长什么样子,我们就用牛顿力学体系就够了。
  4. 模型求解:是对模型的参数做出计算,得到模型的理论结果。比如,我们用牛顿力学定律,对太阳质量、行星质量、各个距离等等计算,得到了各个行星的运动状态,进一步指导了各个行星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位置。
  5. 模型分析:是对建立模型思路的阐述,对所得结果的分析;这里就是为什么你采用了牛顿力学体系?为什么不用相对论,相对论明明高级对不对?
  6. 模型检验:是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形比较,验证其准确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刚才得到的太阳系模型,我们就可以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看看实际的结果和我们的计算结果一致不一致。

《周易》在其实际问题的过程上,同样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古人利用《周易》处理实际问题,采用的是大衍筮法的形式,用蓍草或者硬币得到具体的卦象,通过对卦象的解读,掌握具体对象的发展规律,并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建议。

二、《周易》中的建模流程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依照其成书顺序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六十四卦卦爻系统、六十四卦卦辞、六十四卦爻辞三个部分,《易传》又称“十翼”,包括《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说卦》《序卦》《杂卦》《文言》。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2.1.理论分析

《易传·系辞上》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正义》注: “道者何? 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这里说的道,就是贯穿于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中的客观存在,它体现在阴阳两个矛盾的统一。

而阴阳组合的结构单元为,《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卦作为《周易》的结构单元,因其含有“天地人”三者,所以,一个卦是能代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

简而言之,系辞的内容就是说明一点——“卦是能够作为模型,代表现实世界的。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2.2模型的建立

在《周易》思想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卦象,主要通过卜筮的方式。

《周易》卜筮的具体流程,详细载于《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 以象两;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 以象四时; 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 故再扐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 十有八变而成卦。

这是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主要分为三步:

步骤1:取蓍草50根,取其中一根不用象征太极:。

步骤2:把剩下的49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堆,象征天地两仪(分而为二,以象两)。从右边一堆中拿出一根不参与计数,象征人,与原来的两拨蓍草象征天、地、人三才(挂一以象三)。然后将两堆蓍草按四根一组进行分组(搽之以四, 以象四时),剩下的余数(可能为1,2,3,4)连同“挂一”的一根,共计5根或者9根拿出,剩下44或者40根蓍草。

步骤3:重复步骤2,得到剩余的蓍草40根或者36根或者32根;

步骤4:重复步骤2,得到剩余的蓍草24根或者28根或者32根或者36根;剩余的蓍草除以4得到的结果分别为6,7,8,9,分别代表老阴、少阳、少阳、老阴,代表一爻。

步骤5:重复步骤2-4五次。得到一个卦象六个爻位上的爻象。

整个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计算程序确定、二是计算结果为6、7、8、9四个数中的一个。傅海伦将这一个过程用程序框图来确定,按照建模的程序思路,需要将其改进为如下过程: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P运算过程如下:

S1+S2=N;

S1=R1(mod4);

S2=R2(mod4);

这样一套程序,其得到的最终结果就是六个数字,每个数的数值必定为24、28、32、36中的一个。

得到这样一个数组之后,就可以对结果进行卦象的转换。其中,24为老阴,用“- -x”表示,28为少阳,用“—”表示,32为少阴,用“- -”表示,36为老阳,用“—o”表示。老阴和老阳为变爻,在《周易》中,变爻代表的是卦象中“变”的因素。一个卦象中每一个爻都可能是变爻之一,对于变爻的数目不同,其解释的含义也不相同。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2.3模型的求解

《周易》思想中,通过卜筮求解得到卦象之后,“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矣”,孔颖达注“天下万事,皆如此例,各以类增长,则天下所能之事,法象皆尽”。天下万事,都可以涵盖到卦象里来。通过对象的理解和发挥,是对《易》卦模型的求解过程。

比如《左传·闵公》的记载的一则故事: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故事记载了毕万为自己在晋国的仕途而做的卦象分析,他占卜得到了《屯》变《比》,通过对这个卦象的解读,“《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得出了“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的结论。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2.4模型检验

利用《周易》将实际问题以占卜的形式获得卦象,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其对结果的检验需要实际情况来加以佐证。上述毕万的例子,毕万得到的结果是“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而在历史书上,毕万去晋国做官,受到重用,晋升大夫,公元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毕万的后代后来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

这样的例子在《左传》《国语》中有大量的记载。甚至在《易经》的原文中,也能见到。《周易·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记载的就是帝乙为了安抚日益壮大的西岐,将女儿(一说是妹妹)嫁给了西伯侯姬昌。《周易·眀夷》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记载的是箕子为了躲避帝辛的祸害而装疯卖傻的事迹等等。

周易——三千年前的建模方法,古人怎么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2.5.模型评价

《周易》中的模型评价,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蓍草随机分成两堆,这个操作本身伴随着一个随机性。第二是在模型的求解上,得到答案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卜筮者的参与。解读卦象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也就是对阴阳五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卦象与实际的对应关系等,古代掌握这种才能的人都被利益集团养在宫殿里,为帝王所服务,这类人的官职叫“巫祝”,从事事鬼神和祭祀的工作。

解读卦象需要依靠个人,人对卦象是否能按照阴阳的变化之理进行实事求是的解读,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个人的能力和道德水准是不可被量化的,当个人为了私利刻意夸大结果,利用求测者的心理需求为自己获取私利。这样求卜就不再是人们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而变成了获利的工具。

这样,利用《周易》认识世界的方式就增添了两个不确定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成了卦象模型无法成为普遍化、科学化、客观化的建模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