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为什么又叫《风月宝鉴》?

 紫金港闲云野鹤 2020-01-26

首先我们得说说“风月宝鉴”的由来。

  书中第一回在介绍此书的由来时,说的是“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这个东鲁孔梅溪,是何许人也?钟长山认为,孔梅溪便是写《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是红楼梦的批语者之一。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甲戌本第十三回的 眉批有梅溪批语一条:“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钟长山论《红楼梦》)

  民间资深红学家吴雪松则认为,《红楼梦》一书,原著乃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吴梅村,20年后,在徐乾学与韩菼的组织下,由严绳孙主笔润色,参与本书集体创作、批注的人物分别为:严绳孙笔名曹雪芹,韩菼笔名脂砚斋,秦松龄笔名畸笏叟,吴绮用号绮园,书中吴玉峰就是徐乾学,孔梅溪就是徐可先。

  而在2008年传出的《吴氏石头记批删本》,更是直指“风月宝鉴”是吴梅村所作,他的朋友学生以此为蓝本丰富润色批阅增删而有了《红楼梦》。同样在第一回有段长长的文字,但说到下面这里是就断了:

  “…… 开卷即云‘風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但这部不被红学界认可的“吴氏石头记”,却在这后面多出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文字:
  ..........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

  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红楼梦》最早就叫《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只是将其恢复到原来的书名而已。

  而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却认为,《风月宝鉴》是曹雪芹的旧作,是他年轻时的习作,是他人生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内容比较简短,仅限于贾瑞与风月宝鉴的故事。后来在写《红楼梦》的时候,舍不得丢弃这个故事,就信手将这个故事安插到王熙凤与贾瑞的故事里了。

  刘先生的这个解读,实在是没有领会到“风月宝鉴”四个字隐藏的深刻寓意,而仅仅凭着那则甲戌眉批做出的想当然的臆测。(〖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風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有看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可能是太容易被当做风月艳情读物,所以曹雪芹后来没用这个名字。

  如果这么想,那就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了。在开篇甲戌本凡例中就说到,“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宝鉴》,是戒妄动風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 

  《風月宝鉴》,真的是戒妄动風月之情吗?其实是作者反语也,就像凡例中提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书中又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皆“失落无考”。是真的不干涉朝廷吗?是真的失落无考吗?明明写的就是明末旧事嘛。

  其实凡例里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这三个书名是“点睛神妙”。看懂了这三个书名,就看懂了整部书,就看懂了作者的“极苦心思”!

风月宝鉴,是书名,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东西—— 一面镜子。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却是白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我们不妨来回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沉迷于 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了“红楼”的寓意,那 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子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位笃信曹学的朋友, 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镜子怎么烧?批书人的话更奇怪 ——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说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正史,不可毁。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镜子会说话。其实这不奇怪,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不也会说话吗?不过在通行本里,石头化为通灵宝玉之后反而再没说话了。令人惊奇的是,在《吴氏石头记》里,通灵宝玉不但会说话,而且还会趋吉避凶会自行逃走躲藏。仅就这一点来说吴本后28回,就比通行本后40回合理得多。

  【注:关于镜子不可烧之解读,民间红学家吴雪松都有过类似的精彩解读,而对‘风月’的解读,在吴本界早已不是秘密】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旁边有看过某大师在百家讲坛讲座的看官脱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认为你说得对,那“风”指谁?

  这位愣了愣: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么,“日”是指雍正,月是指废太子,日月双悬照乾坤嘛。

  我……我、我日勒个去!

  唉,悲哀啊,遗憾啊!就是把清朝所有的文化人请出来,都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是“月喻太子”,更不会对“日月双悬照乾坤”做出那般荒诞的解读。

  在清朝,稍读过几本书的,都知道:风月二字,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清风明月”。但每个人只能心照不宣,不能随便说出来,因为有人将“清风明月”入诗,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乾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这类的反诗。徐家有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里面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麻烦,所以雍正下令干脆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乾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吴雪村先生认为,传是楼被雍正下令焚毁,也与私藏“红楼梦”等反书有关。吴先生认为,徐乾学作为吴梅村的好朋友,不可能不收藏此书。并认为“题曰红楼梦的吴玉峰”,就是徐乾学。因为徐乾学就曾号玉峰先生,家乡是在江苏昆山,即吴地人,所以化名吴玉峰是完全有可能的)

  徐乾学的第五个儿子徐骏,并未经历明亡乱世,那他为何有那么浓厚的民族思想呢?要知道他家父子几人都是在清朝廷做大官,为何端着清廷的饭碗,还要骂清廷的娘?

  这种反清思想,当然更多的是来自父亲徐乾学,另外他还有个很牛叉的舅爷爷——就是号召匹夫都来反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徐骏是不是看过红楼梦,领会到了“风月宝鉴”的深意,所以在写清风诗时,将清风明月信手拈来,化入反清诗中?

  我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徐骏的诗可能就是受了《红楼梦》里隐喻之法的影响,只不过远没有达到红楼梦那种踏雪无痕的境界,而是十分显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骂清的。比如:

  他曾经画了一幅紫牡丹,在画上题诗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有一次聚会喝酒,他见杯底有明代万历年号,即吟道:“覆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一边。”晚上他听到老鼠咬衣服的声音,又吟诗说:“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是明朝。”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动身前他写诗说:“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如此出口成句,堪称有触即发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源自《百度百科》徐骏词条)
  .......

  总之,不管是徐骏诗中的“风月”也好,还是红楼梦里的“风月”也罢,都实指清风明月无疑,也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那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烧掉”了,那就意味着这段民族血泪史就被彻底遗忘了,后人就无从借鉴了,无数汉人的血就白流了。这也是一大批文人费心费力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创作、批删、润色、抄录、传播这部旷世奇书的真正原因所在。

 作者:沧海客,转自天涯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