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鸿墨轩3dec 2020-01-27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宋代书法家 政治家 张即之行书《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

《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纸本行楷 29.3×91.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惟四明汪氏,代有隐德。上世葬城南之俞村,某汪出也。尝随拜扫,裴回松下,顾瞻后前,中有一丘隆然,奇峰遥峙,秀水萦抱磬折,面势冈阜,非若近时积土平田,强为丘陇,出于人力者比,气象秀润,真吉竁也。是为外高祖大府君之墓。

府君以才选为吏,古君子也。终身掌法,一郡称平,范文正公、王荆公皆以士人待之。我高祖正议先生为之堂铭,盖积德之由著者。是主正奉四先主而汪氏之衣冠始于此。

某主长外家,逮事外祖少师二十余年,亲见孝友之懿,奉坟墓尤谨,遇忌日必躬至墓下,为荐羞之礼,遂为汪氏家法。仲舅尚书格遵先志,不敢少怠,而增润色焉,俞村之墓,始于大一府君,其子若孙葬于左右者凡几十余所,迨今百七十余载矣。冢舍三易,岁久易圮,仲舅投闲既久,度不可支吾,乃营基于松楸之东,辍费于伏腊之余,鸠工两月而告成。为堂三间,后出一间,并为修祀之地。前为轩如堂之数,可以聚族列拜。两庑凡六楹,前又为门及亨亭,奉神座于东室,清明必合而祭者,凡数十人列于其次。规画纤悉,一一亲授。以板为障而平其前,祀则以陈祭器临事可不移而办。下至庖湢,罔不备具。靡钱五十万,一力为之。赡茔旧有田,初出于诸院,其子孙间有主计凋落,视为己业而私售者,久不能制。于是积累细微,益以俸入,以元值取之,用以僧徒,岁仍例卷。命族人迭掌祀事,其器用则分任其责。且为出榖以助,它日尚将益之。庵成,未有名,梦中若有告以“报本”者,公为之恍然,遂以名之。正奉始下葬西川,少师兄弟皆从仲舅,大为墓阡,甲于乡里。又以外祖母福国之先陇在奉川桃花奥,王氏既不振,亦为买田建屋,以奉香火。凡其先冢域,至是无所不备,可以传远矣。

某既得归,日侍函丈。一日,顾某道始末,使记其详,以绍子孙。惟我舅氏,克振家声,光绍前人,以燕后叶。庵之落成,时年六十有八矣。诚孝不衰而又精力绝人,克勤小物,壮者有所不逮,皆可以为人子法。遂谨书之,后人能不堕少师尚书之意,汪氏之兴,殆未艾也。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纸本行楷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徵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

此作原本无款,书后的“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款,为后人妄加。张即之生于淳熙十三年(1186),款署淳熙十二年(1185)显然有问题,故著录此作的《石渠宝笈续编》以及传刻此作的《墨妙轩法帖》均加按语断其为伪作。今人启功、杨仁恺、徐邦达等鉴赏家曾撰文揭示此乃后人移挖、补书而成。此卷小字行书,字字潇洒,与传世张即之《台辞帖》笔法相近,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今人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谓此作书于“淳祐五年(1245)乙巳三月望日”,未详所据。乾隆时曾刻入《墨妙轩法帖》第四册。

相关说明:

北宋遭靖康之耻,汴京被金兵陷落,徽、钦二帝被虏,宋高宗赵构南逃,建都于临安,此便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先后易九主计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虽苟安一时,但江南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且宋高宗赵构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阁帖》至南宋时影响渐广,学米(芾)学黄(山谷)学二王之风蔚然一时,帖学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鼎帖》、《淳熙秘阁续帖》、《世釆堂帖》相继问世,高宗还设置书学,命米友仁任书学博士.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南宋亦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书家,如岳飞、吴说、范成大、吴琚、朱熹、陆游、姜夔、张即之、文天祥、赵孟坚等人.从总体上来说,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气蓬勃,显得比较保守,模仿之风亦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书家,张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即之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于理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号樗寮,安徽和州人.他是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书家张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时即以父荫补官.授承务郎,父亡后擢司农寺丞,调任嘉兴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阁而离职,即之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据《李伯嘉墓志铭》中记其官职为“太中大夫,直秘阁致仕、历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后引年告老,终年八十一岁。

张即之的书法在幼年时便受到其伯父张孝祥的影响,始学米芾,后则肆力于褚遂良楷书笔法,在这基础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写经的笔意而自创一格,特别是他的楷书,写得清劲绝俗,用笔极其精到细腻,发笔处喜用搭锋,点画之间,顾盼呼应,而兼行草笔意,又善于用方笔侧锋,显得姿态生动,极其圆熟.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时名声就很大,金人常出高价来收购他的宇,据《宋史本传》谓:“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张即之小楷以精巧圆熟为特征,正如梁闻山《评书帖》所谓:“原自欧出,参有褚法,结体尚紧,特多讨巧之处而不成大方耳”。其实小楷以精巧为特征本身即是一种风格,况即之喜写经文,而经文中重复的字很多,比较难写,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别开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叶昌炽《语石.张即之一则》中谓:“张即之,书中之畸士也。好用侧笔,望之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其运笔以收为纵,又如长房缩地,咫尺有千里之势”。本册所载《张即之书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一一八五年,而张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年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